20190427

真確/Hans Rosling

去年的十一月十四號,我拿到了《真確》這本書。

我很興奮,這被號稱是「可以翻轉心智,改變世界」的書,內容是教你如何以數據事實來改善人們的偏見。雖然如果以工具書的角度來說,這本書不盡然完美,且非常基礎,但它確實帶給我們非常多令人省思的啟發。

書本內容的一開始,是一張關於「全球健康狀態」的泡泡圖表,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類似的圖表,所以我當時還讀不懂,就跳過了這張圖表。在目錄之後,作者說完一些引言,接著丟出了十三個選擇題,要讀者協助作答。

我立刻拿起紙筆,草草寫下答案,題目是一些非常廣泛的「常識性」 問題,其實非常簡單,我例舉一題,你們可以作答看看。答案我等一下再公佈。
現今全世界的低所得國家裡,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
(A)  20%
(B)  40%
(C)  60%

我知道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令我們扭轉我們的直覺跟原有的觀念,所以我猜答案一定跟我所想的不太一樣?好吧,這個問號不是很有自信。我用我對世界的了解回答完十三個問題後,回到像國中寫考卷一樣的方式對答案。

天哪,我發現自己畫紅字的地方也太多了,十三題中我只答對了五題,有幾題我肯定是矇中的,很顯然我對這些問題一點概念也沒有。不可思議的是,作者在本書出版前,已經把這個問題拿去非常多代表菁英、國際、人權、環保等等的組織令他們作答,而他們作答的平均正確率甚至比我還糟糕。

作者用了一句嘲諷的比喻來形容人類作答的情形:假設有一隻黑猩猩它來作答,因為牠看不懂題目,所以牠肯定是用亂猜的,牠的正確率期望值應會有33%,而人類的平均表現比這個數字還差。

接著,作者開始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改善這樣的情形。對了,公佈答案,上面那個題目的答案,是C。

做完答案以後,我又把這本書往下讀了三十分鐘。其實本來我已經要睡了,所以躺在床上讀書,但看到一個段落,我實在忍不住衝動,興奮地從床上跳起,重新把電腦開機,開始在筆記本上輸入我初步的感想。

我決定把這個感想直接複製貼上放在底下,然後讓我們開始書摘的部分。
2018/11/15 AM 12:35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比真相更能令人有踏實感了。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分解成不同角度的「面向」。

很不巧的是,對於這些面向,人類產生各種偏誤的情況比比皆是。早就有一些著名的研究已經清楚地發現了,人類對於資訊及認知上的偏誤現象。

例如我前幾天在科學人的臉書專頁上看到討論「假記憶」的文章,這點我在幾年前的小說《回憶的餘燼》裡就有深刻體會,人類的記憶是很容易受後天所加工影響的,一次次的回憶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修改了回憶,並在回憶中拼湊不存在的片段,在下一次的回想中加深印象,最後信以為真。

確認偏誤、認知偏誤這些心理學研究更是廣為人知,事實上,維基百科甚至有一個頁面叫做「認知偏誤列表」,列出了人類在許多地方都常常有認知錯誤的情況發生。

嚴格來說,發生偏誤並不是人類的錯,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就是如此設計,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直覺這些簡便判斷事情的方式,是為了讓人類能在早期原始的叢林裡迅速判斷危機並存活下來。但在現代社會裡面,人類的生活大體已經十分安全(相較於在叢林裡打獵的時代來說),面對社會上如此龐大又混亂的資訊,直覺已經不再這麼管用,我們需要更小心一點地判斷並抽絲剝繭,才有辦法看見真相。


《真確》一書在於它提供牢不可破的數據,試圖打破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人們一直覺得世界變得越來越糟,但這樣的印象是個假象。這些印象事實上正是由這些認知偏誤以及媒體推波助瀾下所導致的結果。

也讓我想到《真實的印象》這張專輯,製作這張專輯的鄭焙隆在豆瓣發表了對於自己這張專輯的一些想法,他說.『 「印象」這個詞似乎暗示它已經失真,不是嗎?

取名專輯名稱為真實的印象,像是一種對於「印象」一詞的挑戰,既然是彷彿失真的模糊型態,何來真實?

但我們對於生命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那麼的模糊啊,像是哲學上在討論的自然語言的使用,人們常常說得亂七八糟。哲學家花了好多時間在定義什麼是「道德」、「愛」或「勇氣」,但對一般人來說,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就是一個感覺罷了。

但這種感覺往往不見得那麼確實,所以有時這會讓我們誤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義」的事情,比方說在網路上灌爆別人的臉書、把票投給韓國瑜為「教訓」民進黨、甚至是支持愛家公投來捍衛下一代……

也許,有些人認為在現代這個社會已經沒有所謂的「正確」存在,對於那些靠著直覺跟感覺在社會中如無頭蒼蠅般打轉的人來說,更是沒有所謂的「真相」可言。

但真相確實存在的,我們只是需要學習一些新的工具才能看見。

當我們看見了越來越多的真相,我想我們也能拼湊出一個「正確的印象」,即使離所謂的「正確」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但最起碼,我們正在接近它。


我還沒有把書看完,但想先記下一些簡短的心得。

——

好了,書摘即將開始,而我按照慣例,還是要發佈一些關於摘要的聲明。

※以下文字由《真確》一書中節錄而來,為本人親自購書且依照書中的內容所編出的摘要,摘要的目的是為了推薦及交流,而非試圖進行二次創作之行為。如有任何侵權疑慮,請出版社或作者立即在文章底下留言,或以任何方式聯繫到本人,本人會願意配合立刻撤下文章。

 
——


作者的話

Page 9
  這本書是出自三個人的齊心協力,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我通常是站在台前的那個人,上台演講,接受掌聲。不過你在演講上聽到的一切,在這本書提到的一切,全是十八年來我跟兒子奧拉(Ola Rosling)和媳婦安娜(Anna Rosling Rönnlund)密切合作的成果。

前言 讓我的數據改變你的心智
 
Page 19
  也許你會認為教育程度高的人答得較好,或是對這類議題有興趣的人答得較好?我確實想過,但不是這樣子。我的受測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各行各業:醫學生、老師、大學教授、傑出科學家、投資銀行家、跨國企業主管、媒體記者、社運人士,甚至政府資深高層人士。他們受過良好教育,對世局抱持好奇,但竟然「大多」答得錯誤連連,好幾組專業人士甚至答得比一般大眾更差。

Page 20
  在亂選之下,黑猩猩們每1題(三個選項)的答對率會是33%,前12題會答對4題。回想一下,人類受測者在前12個問題平均只答對2題。 
   此外,黑猩猩在答錯時也只是隨機選了兩個錯誤選項之一,不像人類偏偏是選到完全相反的選項。每一組受測者眼中的世界都比實際上更恐怖,更暴力,更無望——簡言之,更誇大。

Page 26
  人腦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出現各種根深蒂固的直覺,有助我們的祖先憑寥寥幾人之力以狩獵與採集維生。人腦常迅速跳到結論,沒有思考太多,這在過去有助於我們避開猝然襲來的危險。我們喜歡八卦閒扯,喜歡誇大的故事,這些在過去是有用資訊與新知的唯一來源。我們渴望糖分與脂質,這些在過去食物短缺的時代是維繫生命的熱量來源。我們的許多直覺在幾千年前很管用,但如今我們身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Page 27
  「求真習慣」如同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該當這樣。你開始練習之後,有辦法扭轉原本誇大的世界觀,換成基於事實的認知,不必硬記各種數據也能正確理解世界,得以做出更好的決定,留意真正的危險,察覺真正的機會,不必為錯誤認知緊張兮兮。

Page 28
  我希望,當他們發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錯了,心裡不是難為情,而是感到一種孩童般的激動、振奮與好奇。當年我看馬戲團表演時就有這種感動,如今每當發現自己認知錯誤時也油然生起這種好奇:「天啊,竟然有這種事?」


CHAPTER 1 二分化直覺謬誤

Page 45
現在把這四個所得等級想像成電玩裡的等級。人人都想從第一級升到第二級,再繼續往上升級。只不過這個遊戲很怪,第一級的難度竟然最高。現在讓我們開始進入遊戲吧。

Page 50
  一個家庭通常得花數個世代才能從第一級升到第四級。不過我希望現在你清楚了解不同所得等級的生活樣貌,明白個人與國家都可能往上升級,更重要的是知道國家不是只分成兩類。
  人類歷史早期,人人身在第一級。超過十萬年間沒人成功往上爬,多數小孩無法長大成人。僅僅兩百年前,全球85%的人仍處於第一級,過著赤貧的生活。
  如今多數人處於中間,介在第二和第三級,跟1950年西歐與北美的生活水準相當,而世界這樣子許多年了。

Page 51
  記者深諳這件事,把相異的人事物寫成對立,偏好報導赤貧與富豪,不愛報導許多人胼手胝足慢慢改善生活。記者的工作是說故事,紀錄片與電影的導演也是,紀錄片喜歡描寫無名小卒怎樣對抗邪惡的大企業,賣座大片通常在拍正義與邪惡的對立。 
  由於二分化直覺,我們往往在統合中想像對立,在匯融中想像歧異,在一致中想像衝突。這種直覺處處可見,徹底扭曲認知,所以第一個就被我提出來。

Page 56
  如果你正在讀這本書,你大概處於第四級。

 Page 57
  在建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之際,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要知道一點:你的多數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則經過大眾媒體的篩選,而媒體喜歡誇張聳動的大事,不愛平凡日常的小事。


CHAPTER 2 負面型直覺偏誤

Page 65
  我們很容易留意到世上種種糟糕壞事,卻不容易留意到好事:千千萬萬個進步從來未獲報導。別誤會,我不是要舉幾個振奮人心的小消息來化解負面認知。我是在談徹底改變世界的重大進展,只是進展得太緩慢,太分散,太各自顯得微小,所以無法登上新聞。我是在談人類所默默取得宛若奇蹟的重大進展。

Page 70
  全球平均壽命在1960年驟降的原因在於,那年有1500萬到4000萬個中國人(確切數字沒人知道)餓死,死於一場大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人為飢荒。
  那時氣候不佳,政府又對耕作提出糟糕建議,結果收成不如預期。各地方政府不想呈報歉收的慘況,遂徵收所有糧食,送到中央政府。地方上半點食物不留。1年後,視察員愕然發佈人吃人的目擊報告,路上遍是屍骨,但中國政府否認中央計畫有所失敗,把這場災禍隱瞞了36年,直到1996年外界才出現相關的英文報導。

Page 80
  提高所得的目的不只是金山銀山,延長壽命的目的不只是更多時間,終極目的其實是有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拿我來說,我愛馬戲團,愛陪孫子玩電腦遊戲,愛瀏覽一個個電視頻道。發展的目的是文化與自由,這兩者難以衡量,但彈吉他的人數是個不錯的指標。而且,哇,人數真是一飛衝天。數據這麼清楚,誰還能說世界正在變糟? 
(作者底下放了一張圖表「人均吉他數」,這裡用文字描述:以每百萬人為單位的吉他擁有數,從1962年每單位有200支吉他,到2014年每單位有11000支吉他。)

Page 82
  媒體愈趨自由,科技日新月異,結果我們接收到更多災害的新聞,超乎過往時代。數世紀前,歐洲人在美洲大陸屠殺印地安人,消息卻沒在舊大陸傳播。當中國中央政府的政策導致偏鄉爆發大規模饑荒與千萬人餓死,歐洲的年輕人還舉著共產主義的小紅旗,對慘劇毫不知情。在過去,當整個物種或生態系遭毀滅,沒人知道或在乎。隨著各種進步如火如荼,對災禍的報導也如同雨過春筍。這本身是進步的象徵,卻導致對世界的相反認知。

Page 85
  當一般人誤以為世界沒在進步,很容易認為目前的努力只是徒勞,連對確實有效的措施都失去信心。我遇過很多這種人,他們對人類不抱一絲希望,不然就是變得激進,支持不智的激烈手段,但其實現有方法已經讓世界大為改善。
  在我看來,慶祝現有的成功是一回事,繼續目前的奮戰是一回事,兩者並不衝突。我是個可能性主義者。基於目前的成果,我知道我們有可能讓所有女孩都上學,也讓所有男孩都上學,該當努力達成這個目標。成功不會從天而降,如果我們因為愚蠢的誤解而喪失希望,或許就無法達成這目標了。失去希望大概是負面型直覺與相關無知最大的危害。


CHAPTER 4 恐懼型直覺偏誤

Page 135
  大眾對不當監管與無樑企業的恐懼被點燃,全球的環保運動於焉誕生。幸虧有這個運動,加上後來其他各類醜聞(石油外洩、殺蟲劑導致茶農殘廢、核電廠災害),如今全球許多國家對化學品有良好的安全管理規範(雖然仍遠比不上航空業亮眼的規範普及度)。許多國家禁用DDT,援助組織也只得不再採用。 
  但是。但是,就像一種副作用似的,大眾對化學污染的恐懼簡直陷入偏執,堪稱化學恐懼症(chemophobia)。

Page 136
  第二,問一問自己:「什麼證據能讓我回心轉意?」 如果答案是「任何證據都無法扭轉我對這疫苗的看法」,那麼你不是在理性思考與實事求是,也不如自己所想的是根據批判性思考而得出結論。如果是這樣,你別雙重標準,既然懷疑科學就懷疑到底,下次你自己要動手術之前,麻煩請叫醫生別浪費時間洗什麼手了。

Page 137
  有時推動法規進步的不是死亡率而是恐懼,但在福島和DDT等例子上,看不見的物質本身沒那麼有害,反而是失控的恐懼造成較大危害。


CHAPTER 5 失真型直覺偏誤 
 
Page 149
  談到挽救、延長或照顧人命,我們很難去講資源運用,這樣很容易顯得冷血無情,但只要資源有限(資源從來都有限),最慈悲的做法就是動腦思考怎樣把手頭資源善用到極致。 
  本章有許多兒童死亡的數據,因為挽救兒童性命是天底下我最關心的一件事。我會計算兒童的死亡數,並在同一句裡既提到快死的小孩又談及成本效益。我知道這會顯得很冷血無情,但你想想看,想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以挽救最多兒童才最熱血有情。 
  正如先前我要你看到統計數據背後的個別故事,現在我要你看到個別故事背後的統計數據。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

Page 151
  如果你不想誤判某個事物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別看單獨的數字。永遠別讓數字落單。永遠別認為單獨一個數字會有意義。如果別人給你一個數字,你永遠得至少多要一個數字,有個比對的對象。


CHAPTER 6 概括型直覺偏誤

Page 170
  當許多人留意到某種有問題的概括分類,那就成為刻板印象。種族與性別就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許多重要問題由此而生,但錯誤概括所造成的問題可不只如此,所造成的偏誤簡直五花八門。 
  二分化直覺把世界分成「我們」和「他們」,而概括型直覺則讓「我們」和「他們」想成一模一樣。 
  你是在第四級國家的企業工作嗎?概括型直覺很可能讓你錯失大多數潛在消費者和供應商。你是在大銀行的投管部門工作嗎?你很可能會把客戶的錢投資錯地方,原因是你把截然不同的人歸類在一起。

Page 177
  下課了,大家往外走,我對一個同學其實我該上的是四年級的課。「我們就是啊。」他說。我大吃一驚。他們額頭點著種姓階級的符號,和蠻荒的棕櫚樹比鄰而居,怎麼會懂得遠比我多?接下來幾天,我發現他們的教科書比我的厚三倍,而且還足足讀過三遍。
  這是我第一次突然得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我以為我來自瑞典所以高人一等,西方傲視全球,其他人永遠追趕不上。現在,45年過去,我明白西方無法再主宰世界多久了。

Page 180
  在媒體上,我們時時看到第四級的日常生活,看到其他級的災禍慘狀。在Google搜尋「廁所」「床」或「爐子」,搜到的照片都是來自第四級。如果你想看到其他級的日常生活,Google實在幫不上忙。

Page 184
  當心別把特例當通則。化學恐懼症就是把幾種嚇人的有害物質當通則,有些人因此恐懼所有「化學物質」。不過別忘了,一切都是由化學物質組成,所有「天然」和人工產品都是。在這裡舉幾樣我覺得不可或缺的好東西:肥皂、水泥、塑膠、洗潔精、衛生紙和抗生素。如果別人給你一個例子,想以此替某個群體下斷語,你該叫對方提出更多例子。不然你可以思考,相反的例子是否會讓你做出相反的結論。如果你樂於光是看到一個有害的化學物質就認為所有化學物質都有害,那麼你能不能看到一個安全的化學物質就認為所有化學物質都安全?


CHAPTER 7 宿命型直覺謬誤
 
Page 203
  如今在瑞典幾乎人人認為女性有權墮胎,對女權的大力支持基本上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當我跟學生說1960年代我還是學生時的瑞典是多麼不同,大家聽得下巴都快掉了。那時墮胎在瑞典仍屬違法,僅少數情況下獲准。在大學裡,我們私下募款讓女性能到國外安全墮胎。我跟學生說她們是去那裡墮胎時,大家更是下巴掉到地上:她們是去波蘭墮胎。信奉天主教的波蘭耶!然而五年後,波蘭立法禁止墮胎,瑞典倒合法了。年輕女性反過來從波蘭赴瑞典。重點在於,文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時常改變。

Page 204
  現今許多亞洲與非洲國家的大男人價值觀不是亞洲價值,不是非洲價值,不是穆斯林價值,不是東方價值,而是區區60年前瑞典也有的父權價值觀,日後也會像當年的瑞典那樣,隨社會與經濟發展而消失,不是根深蒂固永不改變。

Page 205
  我們很希望知識永不過期:學到就永遠適用,無須再學一遍。在數學與物理等科學領域,還有在藝術領域,這通常沒錯,我們當年在學校學的(2+2=4) 大概依然正確。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連最基本的知識都轉眼過時,就像牛奶和蔬菜無法長期保鮮。一切都會變。

Page 208
  我看著她堅強的意志,明白我這場演講的短處。「在結尾的時候,你說希望你的孫子會來非洲觀光,搭著我們計畫新建的高鐵。這是什麼願景?這跟老歐洲的願景一樣。」 祖馬盯著我的雙眼繼續說:「到時候是我的孫子造訪你們的國家,搭著你們的高鐵,造訪我所聽過在瑞典北方充滿異國風情的冰旅館。那還要很久,我們知道。那有賴許多明智的決策和鉅額的投。但是我的50年願景是,非洲人會成為歐洲所歡迎的觀光客,而不是歐洲所排斥的難民。


CHAPTER 9 怪罪型直覺偏誤

Page 234
  在出狀況的時候,我們似乎很自然會認為是某個可惡鬼故意為之。我們愛認為壞事必有因,是某個有權有勢的惡人在搞鬼:否則世界會無從預料,令人困惑與膽寒。
  出於怪罪型直覺,我們往往誇大特定個人或群體的重要性,無法妥善依事實理解世界:我們滿心想找出禍首,一但自認找出就只想揍那人一拳,不再設法在別處找解釋。出於怪罪型直覺,我們沉溺在過於簡單的指控,沒看見更複雜的真相,沒留意對的地方,也就很難解決問題,防止壞事重演。


CHAPTER 11 求真習慣的實際運用

Page 278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世界各國處於各種不同的健康與所得等級,大多數國家位於中間。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他們自己國家的社會與經濟在全球處於哪個位置,而這又正在如何改變。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他們自己的國家如何往上提升所得等級至現在這個位置,又要如何以這個認知去體會其他國家現今的生活樣貌。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各國人民正在提升所得等級,他們生活裡的多數事情正在進步。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過去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們才不會誤以為人類並未取得進步。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如何同時抱持兩個認知:一為世上正有壞事發生,一為許多事情正在變好。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文化與宗教上的刻板印象對了解世界並無幫助。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如何看待新聞,如何分辨誇大成分,別太過擔憂絕望。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別人會時常怎麼拿數字試圖騙過他們。
  • 我們該告訴孩子們,世界會持續改變,而他們終其一生需要持續更新對世界的認知。
  最重要的是,我們該教他們保持謙虛與好奇。
  在這裡,謙虛意味著知道各種直覺是如何讓你正確認識世界,意謂著務實面對自身知識的局限,意謂著樂於說出「我不知道」 ,意謂著在發現新的事實時願意改變既有觀點。謙虛能帶來放鬆,原因是你不必覺得非得事事都懂,不必時時需要為你的觀點辯護。

Page 281
  如果你的履歷表上有一個錯字,大概不會錄取。可是如果你把10億人放在錯誤的洲上,還是能得到工作,甚至得到升遷。
  許多在大型跨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工作的西方員工就像這樣,還在根據過時、扭曲但根深柢固的世界觀在做事。


致謝

Page 293
我對世界的許多認識不是來自研究數據,不是來自坐在電腦前讀論文,(雖然我讀了很多),而是來自花時間跟其他人相處與討論這個世界。

——

後記:

接觸「真實的知識」總是令人感到舒服又安心,像是從雲霄飛車上下車以後,發現自己平穩地踏在地上的感覺。這幾年來我讀的書可說是越來越少,但每一次讀完書都仍有這樣類似的感覺,彷彿宗教般撫慰人心的力量,可以俗氣地說知識就是我的力量。

這年頭所謂的「真相」已經是人人都可以掛在嘴邊的詞彙,但關於真相的內涵人們所知的卻甚少。書中一直提到我們該用數據真正認識世界,可是光憑數據又可能會失真。

而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情,兒童連假的時候我回了一趟中壢去跟我媽見面,她那時剛搬完家,從八樓搬到樓下同樣格局的隔間裡,希望我可以回家坐坐。回到家後我媽想先去洗澡換個衣服,而我打開電視,發現電視頻道停在中天新聞台。

而在那更之前的前陣子哩,我跟我媽有了一個我們對彼此相處想法上的對談,她跟我表示說希望我們不要再談政治了,她認為我對政治太過於熱衷,衷到我「價值觀扭曲」。老實說我一向認為任何話題都無法脫離政治,但我還是答應了她的要求,按照世人模糊的分類方式,我希望我可以避免類似的話題。只是沒想到下一次開啟類似話題的人是她。

她回到客廳以後,我忘記我電視節目轉到了哪一個頻道。我們聊了幾句天以後,她冒出一句,「為什麼你們年輕人對韓國瑜的觀感都不太好?」

我有點愣住了,心想我們不是應該不要談類似的話題嗎?但既然話題已經出馬,我就盡量婉轉表達我的想法,「我們覺得他根本就是做直銷的,誇下海口開一堆支票,講的天馬行空。他去簽下的『訂單』多半也都是MOU。」

「這點不是這樣喔,他去國外簽的訂單大部分都是實際的訂單,只有小部分的才是MOU。」我媽反駁。

「這跟我看到的數據不一樣,你看到的數據是從哪裡來的?」我說。

「不對,我才想問看到的數據是從哪裡來的。」

我當下有點氣憤,差點脫口而出「如果你的資訊都來自於中天,我真不知道跟你有什麼好說的。」但我決定忍住,想說對話的當下爭論數據是沒意義的,因為我們手上都沒辦法拿到資訊,而且很顯然她不相信我從網路上看到的數據,我很可能也不會相信她看到的數據(雖然我也無法確認她是不是在中天上面看到的)。

我改口決定不在數據上打轉,退一步說,「好,即使真是這樣,按照高雄市的產業結構上來講,韓國瑜目前的策略也是沒有幫助的。高雄農業的產額大概只有……」

「我認為他做的事情是對的,他就是在幫助行銷我們高雄。」我沒說完,她立即開口打斷,「你說產業結構可能是這樣子,但高雄的農產品透過市長去突破,就會開始變好。」

「能有多少幫助?賣水果也不是一個市長該做的事情,論效益上來說——」

「你真的以為市長出國去賣水果?」她說,「他是利用自己的聲量跟知名度,來當高雄農民跟國外市場的窗口,讓他們有可以談成生意的機會。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樣做會不會賺錢,最後還是要看這些商家跟農產品好不好,但起碼他現在就在想盡辦法開啟打開國外的通路,做最急迫且最重要的事情。」

我有點灰心,一方面我想跟她說其實這些事情之前一直都有人在做,只是媒體沒報;另一方面則是我還是不認為這是一個市長應該帶頭出去做的事情。何況他在國外見的人,打開的市場幾乎都是透過中國關係牽線,簽下來的訂單很可能也會隨時毀約。

但我發現這些想法畢竟還沒有成真,這最後也只是信仰問題。

所以最後我只說,「我還是不認為他做的事情是急迫且重要的。」然後沉默了一陣子,最後是她說,算了,我們不要再聊這個了,話題才結束。


之所以帶出這個故事,是因為我發現基於事實的討論,實際施行上還是非常困難,特別是當我們在討論未來的時候。因為我們所基於的事實,其實指的都是對於「過去」的解讀。但當我們在談論未來的時候,提到的其實是一種信仰,一種基於過去認知所產生的對未來的傾向與偏好。

對於真相的想像,我們總是思考得不夠周全,我們的認識也相當扁平。

正如我自己看了《真確》後寫的一首詩。
〈真相也是如此〉

骰子不是1
不是2
不是5
也不是6
骰子是有123456
六個面的方形物體
其實更正確來說
我說的是六面骰
也是有菱形
或更多形狀的

重點是
骰子是需要很多面
才拼湊得出來的

我自認對於真相的追尋,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思想以及在文字上的表達,所以我不常斷言或是非常有自信地說出我的看法與意見。但一個總是懷疑的人所做出的聲明,在可信度的「感覺」上總是遠遠不及一句普通的斷言。即使信念的程度與事實本身往往無關。


在最後離開前,給了我媽我過年未交給他的紅包,正逢那天是言論自由日,我祝他「言論自由日快樂」,但她又冒出一句:「我希望民進黨快點垮台。」幾乎快讓我白眼翻到後腦勺去。現在的民進黨已經開始擁抱中華民國,而國民黨已經開始支持兩岸統一(其實是被統一),但仍有部分的人抱持著基於過去事實的印象,而無視於現狀的改變,總是令我感到十分憂心。

我知道我跟我媽的對話很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交集,在她的認知到的事實裡面,民進黨所做過的壞事遠遠地大過於好事;而在我認知到的事實裡面,所謂韓流效應只是中國統戰資金注入所造成的輿論影響,中天新聞台是最大的共犯,而這是台灣最重大的危機之一。

我常常會思考究竟是什麼東西讓我與她的想法如此不同?就像我們都沒辦法正確地答出《真確》書中的十三個問題一樣。

目前台灣面臨非常艱鉅的挑戰,有一些人認為2020年將是中華民國最後一次屬於台灣人民的投票。有許多媒體,國外非常具有公信力的媒體,深刻地報導了中國如何透過各種關係試圖干涉並扭曲人民的自由意志,使他們做出不利於自己國家的決定。而面對這樣的質疑,有另一部份人總認為這全都是民進黨嚇唬民眾的陰謀詭計(可能受到國內號稱真道理性,但不被美國政府或AIT視為媒體而接受採訪的中天新聞台所影響),目的只是為了得到選票。

無論如何,我們真的要很小心透過各種方法以及偏誤,來化解我們對這個世界錯誤的認知。


另外有不少看過書的人都說,這本書的翻譯很糟糕,建議看原文版的。我不太懂英文,但在我看過的各種書裡面,他的用字的確有許多比較生硬的時刻,但我想這並不影響我閱讀這本書的意願。

裡面有許多觀點其實我還是不全然同意,或也有許多需要琢磨跟慢慢消化的部分。

但總之我還是誠摯地推薦給大家。

世界正在改變,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以及自身的處境也需要改變。或許就從《真確》一書開始。

如果比爾蓋茲跟歐巴馬都推薦給各位,搞不好郭台銘或韓國瑜也應該看看。如果他們沒看過而你看過了,或許你可以跟大家炫耀,說你有一部份其實懂得比他們還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