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8

見樹又見林/Allan G. johnson

通常我看書的時間都是一般人正在睡覺的午夜時分,當第一次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讓我處處驚奇,好似發現了一個新大陸--這本書寫得幾乎就是我從小到大看事情的角度,這本書寫的字字句句與我的看法幾乎不謀而合。

我大概才看到第二章,腦中就閃過一些朋友的臉(無論他們是不是把我當朋友看),我很想跳起來拿起手機打給這些朋友,最好現在把他們全部call來我家,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互相討論,可惜我剛剛已經說過了--午夜時分。我只好忍住這個念頭。不過我當下就決定,當我看完這本書以後,我一定要借給很多人。就算把書弄得破破爛爛也在所不惜。

常常有人說我思考方式很奇怪,或許,奇怪的應該是大部份人的思考方式才對。我每讀越多東西,就越覺得人真的要受義務教育,而這些我讀的東西,才是應該放進義務教育裡面的東西。

這真的是一本可以改變世界的好書。根本就比什麼秘密啊力量啊魔法啊更有資格擺在書店裡面單獨放一個專櫃的書才對啊!

算了別憤世嫉俗了,來介紹書吧。


這是一本社會學的入門書,書裡面不談理論,也不談方法,旨在讓初次接觸社會學的人(例如我,即使我已經用這種思考方式半調子地思考了半輩子)得以了解社會學到底是在做些什麼。內容非常的簡易明白,你只要看得懂人話應該都能讀懂這本書。

若你有興致看下去,這本書會告訴你許多看事情的角度--而且是對事情有助益的那種角度;若你有認真讀進去,這本書會改變你跟這個社會聯繫的模式。

不管是放暑假前發生在我身上的那些事情,還是我們平常的一言一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社會學跟這些都脫不了關係,而讀完這本書以後,我也更加的了解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的主要原因,原本我百思不解的問題也得到了解答。

也許,縱然有很多錯事是個人因素所導致,但不要忘了,是社會提供這些誘因,讓一個人得以去不斷地犯錯。有很多制度性的問題或許不是你的錯,甚至不是你的責任,但當你發現了制度上的問題,你就有義務選擇你該怎麼繼續跟這個制度、跟這個社會去互動?而你的每個行為都可能會回過頭去影響這個社會。

或許,我應該以最近香港很紅的一首歌的歌詞作為我心得的結尾。



A餐雞蛋撞石牆/不怕壯烈下場/決不退讓/
B餐俯首做白羊/一世困在牧場/
餐券這兩張/怎麼取向/
人已到了決志現場/再拖便遭殃

--

Page 12
個人主義的衝擊還不止在於影響我們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也影響我們如何看待社會生活,如何理解社會生活的方法。如果我們看待每件事的始末,都是從個人的角度--這些人的個性、生命史、感受,以及行為--這樣就很容易覺得社會問題都是來自於人們人格特質的缺陷。

如果社會有藥癮的問題,那就是因為有些人就是很難抗拒誘惑。如果社會存在著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異性戀霸權、階級主義,以及其他種的壓迫,那一定是因為有些人出自於個人的需要,非得以這些壓迫人的方式來表現,如果社會有什麼惡果,那一定是這些惡人的惡行惡狀所導致的。

Page 31
如果有人因為我是白人,就覺得我講的話比較有道哩,不論我是否注意到這點,我都因為種族主義而受惠,如此,我也就不知不覺地參與了種族主義的運作。這就牽涉到社會如何運作,以及我如何參與的問題--我是積極地主張白人至上,還是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還是就自顧自個兒的,假裝什麼問題也沒有。

Page 34
個人主義式的模式不會有用,因為個人式的解決之道,往往是為了個人的需求,只注意到個人的需求,就是一種阻力最小的路。一旦我們發現一種可以解決我們個人問題的方法,我們就完成了我們的目標,很容易就把問題丟在腦後,而不會繼續幫助其他人也解決問題。

Page 87
這雖然不意味大眾媒體可以控制我們對某一特定議題的看法,但卻對我們可以想些什麼有所控制。如果大眾媒體可以控制我們是否把資本主義當成一個議題來看待,那麼它就不必擔心我們怎麼把資本主義當成一個議題來看待。在這意義下,運用媒體力量的極致,倒不是在報紙上報導了什麼、拍成了什麼電影、廣播了什麼,而是什麼沒有被報導、什麼沒有被拍成電影、什麼沒有被廣播出來。

怪不得即使像社會不平等和長期經濟不穩定,這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大眾媒體卻從來沒有想到去追問,影響巨大且又普遍存在的資本主義,是否可能是造成這些社會問題的原因之一。

Page 88
在早期歐洲工業革命,工人視機器為惡魔,因為機器可以用來取代和控制工人。這兩個字「saboteur」(勞資糾紛中的破壞和怠工)和「sabotage」(勞資糾紛中的破壞者和怠工者),來自於工人把木製鞋底的鞋子「sabots」擲向正在運轉「工作」的機器,要把他們痛恨的機器砸毀。

Page 90
我們對於物質文化的認同就展現在:即使他們產生了可怕的後果,我們還是要依賴它們。我們認為沒有汽車、冷氣、核能發電廠,我們就活不下去,但是放長遠來看,真相則可能是,我們不能與這些物質文化共存。

把物質文化當作異類,當成和我們有能力創造它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回事,這實在是很危險,因為那樣的話,即使我們要改變它,或要廢棄它,我們會覺得無力,更有甚者,我們會認為不是我們的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我們都是受到這些物質文化的掌控。

Page 100
當我們在生活中經歷了某些戲劇性的變化時--例如上大學、開始第一個工作,或是結束了一個長期的關係時--我們經常覺得迷失。因為我們在一個或多個社會體系中的結構位置改變了。這意味著,我們與這些體系所包含的各種社會生活模式的關係,也隨著改變了。

當我是一個高三學生的時候,我知道我在那個體系中的位置意味著什麼;但是當我離開高中準備上大學的時候,我卻不能確知我的社會位置究竟在哪裡、不太確定相對於身旁的其他人事物而言,我究竟是誰。

 Page 105
(譯註)以我們的名片上印的抬頭為例,我們理所當然的把某些身分(理事長、博士、創辦人、鄉民代表)拿來作為介紹自己讓他人認識的主要工具。名片上印的是我們的社會身分和地位,而不是我們真正是怎樣的一個人。很少人在名片上印著「一個喜歡吃沙西米成痴的傢伙」、「屢敗屢戰的選舉/情場老將」、或者「幽默終結者」這樣的抬頭。從這個角度來看,職業是我們最重要的社會身分之一。

Page 107
(譯註)台灣校園中對於師生角色的想像仍然有些是比較權威的;有些則是相當溫情的照顧學生、把學生當成小孩一般關照、指導,這並不是認真對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