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9

有種生活風格,叫小鎮/何培鈞

那是兩年前,我還在美術館工作的時候。

當時維柔正在保險行業努力打拼,他們為了激勵業務員,常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演講,並歡迎業務員們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去聽講座。

我有幸去過一場,我忘記我為什麼會去了,可能是因為演講場地就辦在四號公園那邊,離我工作的地方不算遠,又或是我真的對講者有興趣吧,這也不重要。

總之,剛進場時,在保險業這種激勵又正向的氣氛之下,我一開始自然感到不太習慣——有去過現場的「新朋友」們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直到何培鈞被熱烈鼓掌歡迎,上了台之前,我其實只是抱著「不抱任何預設期待,什麼都要接觸」的開放心態去努力調適這一切的。

他是一個留著平頭,眼睛跟嘴巴都大大的男子,臉上的表情充滿自信,看起來就是很正向又勵志的人。老實說,過了那麼久,他開場的時候說什麼我早就已經忘了。

可是當他開口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我徹底的感覺到這個人跟現場的人完全不一樣。雖然都抱持著正面態度,卻感覺他們是從不同次元時空來的。



他演講的時候,他的臉上不是神采飛揚的笑容,而是自信、踏實又沉穩的表情。

他的眼睛不一定閃著光芒,可是握著麥克風的手很緊,血液似乎在沸騰。

說話不畫大餅,甚至也沒有夢想,沒有高空球,他只是把他的目標講出來,然後著手用非常簡單的方式一步步朝那個目標前進。
 
順著他的開場,便把他的「創業」 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其間我專心一致,完全被他吸引,頻頻點頭,只差忘記有沒有大聲拍手叫好。

演講的最後,他滿懷熱情地講了企業社會責任,「我覺得你們在場的人也可以做到怎麼樣怎麼樣……」可是現場的聽眾們似乎沒有被他感染。
 
我對此深受感動。也才知道他到處去演講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推新書出版,以及宣揚他的理念。

所以我二話不說,立刻用行動支持,過幾天我就買了這本書……然後強弩之末地被深埋在我大量買書的壞習慣底下,不見天日。


兩年後的兩個月前,我總算把書從塵埃堆裡翻了出來,好好的讀了一遍。

兩個月後的今天,我總算又把書從另一個塵埃堆中翻出來,提筆寫下我的書摘。


講了那麼多廢話,你們一定會想問何培鈞到底在做什麼。

嗯……何培鈞是〈天空的院子〉的創辦人,天空的院子是一家座落於南投竹山的民宿。

這是一間很特別,而且是相對現代那些「自然渡假村」還要更「自然」的民宿。它的原身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三合式老宅院。

起初他不經意發現它的時候,還只是一座等著被拆除的廢墟,而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尚不清楚未來要飄向何方。

他深深地被這座老宅所散發出來的氣息給吸引。他想,這種傳統文化建築,明明就很美麗,為什麼最後只給落得被拆除的命運?

那幾年來,他常常有事沒事就會跑進這個「秘密基地」裡,享受著老宅院裡面的風景、氣味,一切的一切……

很可能他為此著了魔了,他開始用盡一切辦法,甚至背下鉅額貸款買下這棟房子,接著開始動手進行整修的工作。他只有一個想法:他想把這座漂亮的老宅院完完整整地保留下來。

這本書大致便是在講這樣的一個辛苦創業,最後獲得成功的勵志故事。

關於他的故事,我沒辦法代替他說,或說得更細節。我也不願意去細節地講述別人的故事。

總之,這麼說起來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你們可能對他的創業過程也不感興趣。老實說,我也差不多。


可是,之所以讓我有興趣的,是他透過努力,創造收入、價值、希望以及夢想——他正在成功的時候,他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很偉大,很厲害。

也不像那些我們整天都接收得到的「正面能量」臉書文一樣,無論那個人說了什麼,你都覺得他只是想要賺錢,好像他人生的最高價值,就是金錢一樣。並且用金錢的多寡來衡量,來定義什麼才是「快樂」、「幸福」、「更好的生活」 ……

他非常積極地,甚至可以說,非常專心一致地做他想要做的事情:發揚文化的價值。

何培鈞對自己的事業提出了非常多具體的辦法,以及實踐的行動力。 

在天空的院子打開知名度、取得成功以後,他進一步地想,不能只是讓大家只是來這裡住一晚,玩一下拍拍照就算了。所謂的文化不是這種膚淺的東西。

雖然是搞觀光,可是觀光不非得是那種,大家假日擠到一個地方去吃吃喝喝打打卡,景點拍照Instagram修修圖,請部落客還是明星寫寫東西,然後平日的時候依然是座死城的,給人們排解寂寞的地方。

他又用了很多方法,跟當地的居民合作,讓人們從天空的院子開始認識竹山,認識周遭的環境,並且跟當地的文化、歷史產生連結。(咦,新竹不差生活節,也是要做這樣的事情呀!)

他帶動人潮到竹山鎮上遊玩,讓當地的居民重新發展在地產業,比方說竹山的特產:竹子。

他弄了一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點子,人們覺得那只會在烏托邦出現的美好社會,完全在竹山鎮被重現。他讓青年來用知識、想法來換宿、召集人們來路跑、舉辦廟口藝術講堂……

我現在就可以斷定何培鈞將來一定會被寫在竹山鎮歷史的其中一頁,甚至要為他立幾座銅像我都不認為太過份還是造神什麼的。

統觀來說,何培鈞在做的事情,簡直就是竹山的「文藝復興」。

應該說,如果大家不了解什麼叫做文創,那麼何培鈞,就是在搞文創。(至於其他那些用錢圈地換來的高樓精品店,我就不多評論了……)

 我常常看到有些人,老是在發一些勵志的東西,要大家往好處想,要相信自己,要挑戰自己,要堅定朝著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或是一些比較柔軟的東西——你要多愛自己一點,要溫柔地呵護自己,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很棒,轉念想世界會更好、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實現你的夢想……

有些人總是說自己透過公司、制度、產品、遇到什麼貴人,用了他們的方法之後,已經創造了多少成功,多少快樂……可是你看來看去,你還是不清楚他到底做了什麼。

相信我,這些人都不及何培鈞的百分之一。


在這裡給大家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你想吸收一些真正營養的能量,不要去喝那些有的沒的雞湯,或是去上什麼「激勵課程」。

你只要把這本書用記憶土司印起來,一點屑屑都不留地吃光就可以了。


何培鈞的文字非常的平實,除了有時候描述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比較跩文到讓我覺得有點出戲的部分以外,他沒有太深的東西在裡頭,甚至有一些教條式的「名言佳句」分享。

但這並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

如果你願意讀完他的故事,我想你應該可以從中參透一點,韌性或是態度之類的東西。

畢竟連我這麼負能量的人都這樣推薦了……


--


Page 39
在這片過往曾充滿輝煌,卻又寂寥的土地上,似乎不斷透露著一種看盡繁華之後,讓生命再次昇華的領悟。我們心裡納悶,難道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永遠必須隔著一層無法跨越的界線?

Page 44
花時間煩惱沮喪尚未發生的事情,這樣的報酬率一點都不吸引人。

Page 107
當初我選擇以民宿方式經營「天空的院子」,是因為民宿能讓旅客停留最久的時間,最能容易感受到深層的文化。可是我發現客人經常詢問附近哪裡有好玩的景點,接著就轉往日月潭或溪頭,無法在本地形成更深刻的文化體驗。

Page 116
在台灣,我們經常看見許多人對於政治過度熱衷而不斷批評各種現況,可是自己家中環境凌亂、漠視社區。充滿敵意的叫囂謾罵,似乎已經便成了生活習慣的一部份。我經常感到憂心。
我們對於社會的在乎感,都只專注在他人的議題上。有些人寧可每天指責政府,可是自家門口的花卻照顧不好,這樣的社會現象讓我覺得很可惜。

Page 117
隨著工業化的腳步,城市和鄉鎮的發展便成兩個極端,城市一直在發展,鄉鎮卻一個個凋零。對這些鄉鎮而言,首當其衝的影響是——青年消失了。
由於資源和機會集中在城市,吸引了大量鄉鎮青年前往就業。鄉鎮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消費力道大為降低,因此當地商品主要販售給老人和小孩,單價就會比較低。如果賣得產品過於平價,工時就會拉長,賣的數量也必須更多,收入才能滿足一日生活所需。可是工時一長,工作就不輕鬆,如果一碗麵只賣二十五元,就必須耗費更長工時才能賣到五十、六十、七十萬元。低利潤長工時的工作型態也化為一道圍牆,令想要返鄉就業的青年忘而卻步,無形中變成了惡性循環,繼續將青年推往城市。

Page 123
很多事物如往昔那般存在於當地,例如老藝術家認真的投入,可是作品得不到市場肯定,卻認為民眾沒有素養與眼光,甚至開始對這個社會感到不平與憤怒,高高在上的存在於一個角落孤芳自賞。這種封閉的姿態不能稱之為文化,唯有讓社會聽得到、看得懂、感受得到的內涵,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才能存在於當下。

Page 149
換宿最後一天,我們會舉辦個案分享會,讓學生報告他們在換宿期間為竹山的改變做了什麼。此時的氣氛通常很感傷,換宿生總是忍不住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因為在這段日子裡,大家彷彿都成了竹山人。
「一開始我對換宿有點擔心,因為沒來過竹山,三、四天後乾麵店的阿姨居然叫得出我的名字,也感謝家宏哥每天晚上帶我們跑步,竹山這裡有好多美妙的事情,但是我要離開了……」

Page 152
臺灣鄉鎮充斥許多社會問題,也是學生繼學校之後,另一個學習的真實場域。換宿生不能遠離問題,而是透過接觸問題,明白社會的真實樣貌,當這些問題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過程,換宿生就能帶著更成熟的心態以及改變社會的力量離開。

Page 154
有些家長總是非常有勇氣的告訴孩子,未來投入什麼工作會比較好。試圖想像,我們連明日都無法預測,又怎能有如此自信直接教育下一代三十年後應該選擇的工作?
青年關注的是畢業後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理想的薪資,為自己標上一個好價格,鮮少思考自己如何改變社會、 能為社會創造什麼價值。

Page 162
改變最貴的成本並不是資源和資金,而是每個人的改變時間太久,成本就變得太高。觀念改變愈快,行動就愈快,你適應社會的速度也會愈快。

Page 213
我們是在真實的問題裡做學問,這和在學校學習不同。真實的問題如何解決,也跟學校考試不一樣。在真實世界實踐知識的力量,才會明白所學是為了改變社會,而不只是為了考試或紙上談兵。

Page 254
現代人閱讀時間愈來愈少,對於書的價值的認知也逐漸模糊。我們常把書本文字和網路資訊混為一談,但是,書其實是特別深入、專注以及精闢的。我們對書的認知,似乎只在裡面的文字、內容和書的價格,然而我內心真正思考的是:什麼是一本書的影響力?一本書的影響力究竟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是否有人可以真正去實踐一本書所隱藏的爆發力量?

--

我在打當初記下的書摘的時候,一直想到五月中,我受到邀請去新竹當志工的種種。

雖然我並沒有幫上什麼忙,但那裡的氣氛、人們做事的方法以及態度深深地影響了我……

這兩段經驗在我現在敲打這些文字的時候,忽然間DNA般地交纏在一起,若有似無地又讓我獲得了一些體悟。


我想,我們總是看不清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我們也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雖然這本書老實說真的很教條,一邊閱讀裡面的文字,一邊被教鞭打得不要不要的,老實說不太舒服。可是他說的東西卻又深入你的心坎裡,你就是這個樣子……

而難道你想像他說的一樣,只是這個樣子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