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想著:今年似乎不如去年,沒有像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樣的雋永詼諧的藝術品,也沒有像是年少時代這樣相當生活卻又勾起許多回憶的電影。也許這一屆的奧斯卡不會太好看。
後來入圍名單一出來,台灣開始慢慢釋出許多奧斯卡入圍片的訊息,看了許多預告片以及介紹,甚至是後來真的看到了這些片子,我才知道。
不是沒有好看的電影,而是我看的電影太少太少了。
而在去年奧斯卡時,我就發誓我要把明年的奧斯卡入圍片單全部都看完,接著坐在電視機前面等待奧斯卡頒獎典禮。
而且我做到了。我是說前者。
關於電影
一部好的電影必須具備什麼樣的要素?
想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探討電影的本質。但我相信點進這篇文章裡的人大概不會想看到我離題大談自己的電影哲學。所以我願意讓步--我盡量長話短說。
『「電影」是什麼?』你可以把這句話拿去問人,我相信每個人對於電影的想像都差不多,但對於看電影所期待獲得的東西則不同。
對電影了解較淺的人,如果你問他們什麼是電影,他們大概會回答:「電影就是把一段有劇情的影片,放在很大的螢幕上面播出來。」這種觀影者多半把看電影當作一種視覺上的刺激、一種娛樂與消遣。他們期待在電影中看到多半難以在現實中存在的東西,像是雄偉遼闊的風景、緊張刺激的動作、羅曼蒂克的戀情,或是具有特殊力量的生命等等。
而對電影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多半把看電影當作是在「聽一個精彩的故事」,只是在聽這個故事的同時,還身歷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一切。這種觀影者對於電影的劇情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也會有數種自己喜歡的電影類型。他們期待的是導演可以跟他們說一個動聽的故事,將自己代入為故事中的主角,在心靈上獲得一種寄託或抒發。
深入理解電影的人,也許則把看電影比喻為聽演講一樣。導演就是那個講師。他們期待電影結束以後,能在電影工作人員名單的跑馬燈中深思,並在離開電影院之後獲得啟發。
這種觀影者通常在看電影前不怎麼說話的,但看完電影以後,他會開始慢慢地去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導演透過鏡頭,使自己想傳達的事物利用大螢幕作為媒介,讓某種價值或精神廣為流傳。
一部好的電影,會在導演用盡一切努力包裝一個故事的同時,把這個價值與精神醞釀在裡頭,當電影開始播放的時候,此種價值與精神就會像酒香一樣不斷滋延。
正如侯文詠在《靈魂擁抱》中透過俞培文說出來的話:「我覺得問出什麼樣的好問題,遠比回答出好答案的人生更加重要。因此問出好的問題,並且用心的思考,追究那個問題的過程,就是好的文學作品,甚至是好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而,好的電影也應當該是如此。
關於奧斯卡
奧斯卡畢竟是美國人的電影獎, 也因此奧斯卡獎的入圍名單都會帶有一種大美國主義的精神,且劇情多半通俗易懂,容易獲得共鳴,並且又在大眾都能理解的前提之下(或是經過簡單說明以後就能理解的前提之下)引發觀眾去探討事物與制度。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電影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也因此,奧斯卡獎算是全世界中最具知名度的獎項。只是隨著現在世界各地都在舉辦自己國家的影展,以及自己國家的電影獎項,在奧斯卡上得獎與否似乎變得不再是那麼重要了。
不過以英語系國家以及講英文的電影而言,這份獎項是一個莫大的殊榮與指標。
我不會把入圍,或是得過奧斯卡獎的電影當作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東西,但一部電影如果能入圍奧斯卡獎,絕對代表它是非常具有水準的電影。
你可以不認同某種精神與價值,但你永遠沒有資格批評一部入圍奧斯卡的的電影是爛電影。
最佳影片獎
我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總算在大致上把所有我有辦法看到的入圍片都看完了。
在松菸誠品電影院推出的奧斯卡活動,以及奧斯卡片的搶先放映,都讓我得以完成這個計畫。
由於這些電影實在是太棒了,而最佳影片獎算是台灣都有上映過,我看的最完整的片單之一,也是我最有自信發表想法的項目。
因此接下來我會一個逐一個的,寫出我認為這些電影值得看的原因,以及它所給我的啟發。 並在最後寫出我對最佳影片的想法,以及預測我認為會得獎的電影。
裡面很可能有雷。如果你在意的話,可以直接跳過那部電影的敘述。但如果你本來就對這些電影沒什麼興趣,或認為自己不會去看,或許你可以聽聽我怎麼詮釋一部電影。
.
《大賣空》The big short
導演:Adam Mckay
《大賣空》的背景是所謂的「全球金融海嘯」。導演在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手法絕對是無比成功的。
大綱在闡述在當時的美國景氣盛況底下,有幾名「先知」發現這個景氣盛況底下卻暗藏一股玄機,他們在眾人摸不清頭緒的時候預測了事情可能的走向,並且逆向操作賺了好大一筆錢的故事。
因此,劇情的本質是一個大部分人可能不甚了解的金融背景故事,充斥著大量的金融行話與術語。若非行內人,在看到大綱應該會感到十分難以進入狀況,而排斥看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叫做「希爾伯特的第二十四題」的電影,演員在黑板上寫上的算式都是真的,內容就是在講這個困難數學題的推理過程,相信你絕對不會有興趣)。
但導演卻找了強大的演員卡司,吸引觀眾來看電影。
我不是一個會記演員的人,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於人臉的辨識度實在很差,也不怎麼記名字。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卻一直看到一大堆我會眼睛睜大,驚訝的想拉住旁邊的人的手對他說:「我看過他!」的演員。(跟我一起看電影的人是慣例,她算是影集控,所以有好多好多好多好多裡面出現的演員她好像都叫得出名字......)
而且,甚至有好多好多的大卡司,卻只有一句台詞,甚至一張臉一個轉身晃過大螢幕中!
當然,只靠演員成功的吸引觀眾來看電影沒有用,再華麗的外衣也沒辦法包覆你的內在。《大賣空》的本質還是一個以複雜的金融專業為主的故事,但所謂的金融專業知識對於一般沒有接觸的人而言,就像所有其他的專業學術一樣:是個死板無聊又一定會面臨艱深複雜的專業術語的一門學問。所以怎麼辦呢?
所幸,這一點即是導演的厲害之處。在劇情剛開始時,導演不斷在過場中穿插當代的流行音樂,以及相關新聞剪報、海報,技巧性地成功營造出當時的社會氛圍,將觀眾帶往當年,把故事說得使人身歷其境。
而隨著劇情推進,專業術語開始登場的時候,導演的巧思則是使用名人或有趣的例子,解釋像是「次貸」之類的金融術語意義。甚至直接打破所謂電影的「第四道牆」,讓演員直接對著鏡頭向觀眾說話,並解釋現在的發展。這一點在比較近期的電影中是讓我想到了《華爾街之狼》,裡面也有一個片段是李奧納多穿梭在他的工作環境中,不斷對觀眾解釋劇情等等。
由於主角群眾多,我認為這部電影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角,導演靠著許多條不斷互相穿插並關聯起來的主線推演劇情,最後一起迎來了結局的到來。就像是真正的人生一樣,道盡了各式各樣立場的人對於同個事件發生所抱持著的心情與想法。
雖然主線太多,以及登場人物太多令我覺得十分撩亂,但故事的本身以及其給我帶來的資訊量可以說是無比的巨大(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只要你看過這部電影,你就能夠理解金融海嘯發生的原因。
導演在音效、剪接、劇本、演員下的苦心,把一個原本可能會艱深複雜死板深刻的無趣說教片,拍成一個節奏飛快、幽默諷刺又卡司陣容堅強的喜劇片。
即使金融白痴如我也能順利看懂電影中的劇情並從中獲得樂趣。我到現在回想起這部電影,腦袋還是不斷迴盪著收銀機彈開的聲音。
「失業率每上升1%,意謂著四萬人將死亡。」
在故事的最後,所有的主角都因為他們的預測而成功賺了大錢,但賺錢畢竟不是人生唯一要做的事情,也不像世人所想的如此「偉大」。
你可以把它當做冰冷的數字遊戲,也可以深刻的將這個悲劇印在腦海裡,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推手。即使你一個人發了大財,但你踩過了無數人的屍體。如果自己個人的成就沒有幫助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而只是使一切走向衰敗,這樣的成功具有意義嗎?
我認為導演最偉大之處,就是用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為所有的觀眾上了一堂活潑又生動的金融課。他沒有嚴肅說教般地直接批判制度與政府,而是以一種最聰明的幽默方式,或你可以認為是最自以為是的幽默方式--諷刺。來呈現整個故事。
你有想過你所謂個人的「成功」,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其實毫無意義嗎?
----
《間諜橋》Bridge of Spies
導演:Steven Spielberg
「這座橋上已經太多間諜了。」不是刻意要開玩笑,因為老實說間諜橋這個片名我還真的不太清楚是什麼意思。
故事的背景是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時期。
改編自真實事件,這年頭電影好像不改編自真實故事就不容易紅了。我認為電影改編自真實題材的好處就是能夠讓我們了解一些重要的歷史大事,並從中取得正面或負面的收穫。
大綱是在說當時有一位蘇聯間諜不幸被美國政府逮捕必須接受司法審判,而美國政府根據法律必須派遣一位辯護律師為間諜辯護,也因此主角被選為這名美國投號公敵的辯護律師。
正巧,美國當時的偵查機被蘇聯發現並擊毀,蘇聯在意外之中抓到了飛機駕駛員,於是,整部片上演了一場人質大風吹的遊戲。
整體劇情節奏上掌握的十分良好,故事成功地營造出主角身為律師,卻為民眾心目中的壞人辯護,更在被全美人民唾棄的壓力之下,完成了他的使命。整體來講,導演想傳達的價值不難理解,就是美國的司法精神。
法律規定被告都必須要有一位辯護律師,便是希望司法的審判是在原告與被告都公平的情況下進行,因此無論你辯護的對象你認不認同他,你都必須替對方爭取到對他而言最有利的判決。
大多數人民的法律素養普遍不佳,只覺得法律是在讓懂規則的人欺負市井小民用的工具,律師這個職業更是容易受到他人的責難與偏見,認為他們總是為了自己著想,為了賺錢,不惜為客戶顛倒是非云云。卻忘記了起訴要成案的條件是那麼的嚴格,其目的是為了保護每位可能成為被告的人民。若是法律的認定寬鬆到人人都能憑直覺判斷罰則,或任情緒自由作主,一個國家只會產生動亂,並且讓法律變成少數人把持的公權力武器。
間諜橋帶出了在大時代下,少數不同聲音的人的無奈。與《好萊塢的黑名單》相似,有時候我們都忘了恐懼與自卑,是一個讓國家變得法西斯的開端。當一個國家無法容納各式各樣的意見,多數人都在打壓少數意見的自由時,這個國家將走向極權專制。
就像法國的恐怖攻擊事件讓極右派主義重新開始抬頭,而美國部分同樣害怕恐怖攻擊的人民們則會打算投票給打算「驅逐所有穆斯林出境」的川普一樣。當一個國家只用壓迫與限制來面對他們不願面對的社會問題時,一個國家將只會陷入更大的動亂。
只是,故事背景畢竟如此龐大,又接著三段沉重的主線,144分鐘似乎對史蒂芬來說還是太短,即使拍出了主角在與兩個國家之間談判並周旋的過程,也設法用鏡頭捕捉出當時柏林圍牆的可怕景象。卻在有些細節的交代以及情節的平衡性上都明顯只傾向於主角,而缺少對於其他人物的摹寫。
間諜橋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反而不是通常被塑造成代表正義的美國方,也不是力抗大美利堅合眾國人民為司法搏命抗辯的湯姆漢克,而是片中的那名蘇聯間諜。不知道為什麼,導演把這名蘇聯間諜描寫的十分討喜,讓我非常的意外。在片中他被抓去關以後,似乎就是認了這一切,又顯得有些無奈。
「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對湯姆漢克而言,間諜一句輕描淡寫,卻也是真誠的自白。你是在為你的國家理念奮鬥,而我做的事情卻也是為我國家理念奮鬥。即使這樣的言論,並不能免去他對美國社會造成的傷害。但對身為律師的主角而言,間諜的一番話則提醒了自己:我也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
於是在他努力為間諜爭取上訴、裁量的行為,也讓蘇聯間諜稱讚他是一位「Standing man」--屹立不搖的人。
這也就是導演想傳達給觀眾的第二個精神,如果有件事情你認為你是對的,別人都無法說服你,卻又積極反對你的時候,你必須擇善固執。
生命中總有一些真理你認為是神聖又不可侵犯的,也許你曾質疑過自己,或是因為他人的反對,阻力太大而放棄。但放棄那樣的價值到底是你自己的意志,或等於你將被時代的洪流淹沒呢?
何不真正活一回呢,做個有靈魂的人吧!就從屹立不搖開始。
----
《愛在他鄉》Brooklyn
導演:John Crowley
這是一個小品的生活故事,你可以用愛情片來分類它。只是平常一般很少看愛情片的我,而且不認為愛情片有什麼好拿獎的我,對於這部片的入圍,可以說是心服口服。
我可以想到好幾種方法讓這部片成為每天你打開電視機就能看見的八點檔連續劇,但導演卻精密地避開了這一切。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一位來自愛爾蘭的年輕女性離鄉背井,從女孩蛻變為女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抉擇的故事,一位愛爾蘭鄉下少女,到底是戀上浪漫的義大利裔男子大玩異文化戀情會比較幸福,還是選擇位於家鄉的有錢大地主大少爺會比較幸福?
嗯,好吧!這是一個關於ㄈㄈ尺的故事。
嚴格來說,這樣的劇情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並不罕見,只是在導演與編劇精密的安排下,使得《愛在他鄉》主角在生活中碰到的煩惱,牽涉到了許多不同的面向,不僅把一個小故事講得十分動人,並使觀眾見樹又見林,從小生活中見到更遼闊的世界。
片名Brooklyn指的當然是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也就是女主角莎雪羅南離鄉背井去的地方。
故事劇情非常的簡單,就像我上面說明的那個樣子一樣。
女主角因為姐姐的幫助,於是隻身一人前往美國,在那裡打拼生活。在美國參加舞會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位長的比他矮,說起話來卻風趣誠懇,眼神迷離浪漫的義大利年輕男子。
正當他們戀情發展火熱的時候,主角的姐姐卻傳來了噩耗,讓他必須回鄉一趟。在她回鄉之後,她又重新記起關於家鄉的一切,而且已經歷經成長的她,也必須接替姐姐打理原本家裡的事物。同時也有個有錢又有勢,又有家鄉味道讓她感到熟悉的愛爾蘭大少爺正在追求她。
她一度迷茫,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面臨了兩難的抉擇。只是在最後,她終於做出決定,迎向美好的未來。
整個故事營造的氣氛相當完美,任何一個細節都做得天衣無縫,好像你就活在當下的時空,完全不會有時代與距離的隔閡感。
剪接與劇本設定上使用了大量的對比,讓主角在不同的心境中連續兩次進入同一個空間,但後一次的表現已經比前一次成長許多。
在一次又一次餐桌的場景中,她學會了如何與眾人閒談,並且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與觀點;在第一次前往布魯克林的船上與第二次「回去」布魯克林的船上,她從被幫助者的角色變成了助人者的角色;在兩次進入尖酸刻薄的愛爾蘭女店主的店中的兩場對手戲中,也已經知道這位女孩早已經不是原本的她了。
不過,導演並不單純只是想講個「大城市好棒,只要住在大城市你就會變好」的歌頌美國精神故事。而是要刻劃女主角對於家鄉的愛與自我成長追求之間的拉扯過程。雖然在劇本上,我很明顯的看出某一方的比重明顯得比較多,使得我有點難以去深刻地感受女主角掙扎的一切(也許也可能是因為我身為男性)。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內心的道德感給我很強烈的抗拒,它正試圖告訴我說某種行為是絕對錯的,是絕對不可為之的。但反面一想,先有愛情的承諾,後有家人的冀望、家鄉的舒適、平穩安定的未來,你如何能確定自己的選擇正確與否,還是說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
有時環境帶給人的選擇及影響是無孔不入的,有時候甚至會勝過人的自由意志,而你也不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在不知不覺中受限的,而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你可以只用愛情的角度來看待女主角的選擇,也可以認為女主角進行了一場「試圖走一條阻力最小的路」的社會學實踐。
無論如何,掙扎是必須的,選擇也是必須的。有些人認為「傷害自己愛的人而只去追求自己的願望」是絕對錯的事情。但如果每種選擇都會有一個你所愛的人被傷害,是不是乾脆就什麼決定都不能做了呢?對與錯之間的界線難道可以如此簡單劃分?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理性的愛情故事,異文化戀情在大部分人眼裡看來是如此的浪漫,但在現實的限制之下你必須做出抉擇。或許這也是導演想告訴觀眾們的吧,的確,導演雖然把場景拍得如此唯美,氣氛營造得如此浪漫,但主角卻在各種因素作用下依然能保持理智而不至於讓任何事情過火。
傳統女性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這裡被完全打破了,故事中發生的一切也許不是女主角所能控制的,但在層層環境的限制下,她靠著自己的意志牢牢了抓住了她的每一個選擇,成功得到了她能夠掌握的一切。
在情感的表達上也脫出於以往的愛情片會有的浪漫氛圍,每一段情節起伏所帶起你情緒的起伏,幾乎都像是在導演的掌控之中,不至於讓你熱淚盈眶,但絕也不讓你感到索然無味。
將你的情緒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最高點與最低點,其目的只是為了讓你能專心地看到結局,而後這部片將蟄伏在你的生活中,時不時在你理性與感性拉扯之時咬你一口。
《愛在他鄉》既能讓你輕鬆的欣賞,亦能使你在睡前細細思索而不感沉重。
既寫實又浪漫,優雅動人亦不失其格調,甚至具備深度格局的愛情電影,確實存在。
----
《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Fury Road
導演:George Miller
在看本篇評論以前,不如搭配以下音樂。
老實說,這部片剛上映時,我對他沒有太大的感覺。
當時我跟朋友走在西門町的電影街上,找著一家又一家的電影院,看看能不能找個什麼勉強我會有興趣的片子看看。瘋狂麥斯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片,因為他的預告片剪的真心讓人看不懂,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樣的電影。
「就是一部飛車動作爽片吧。」這樣想著,一部電影也沒挑的我,離開了電影街。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了大量對於這部片的好評,甚至朋友看了也推薦其他朋友去看,然後,甚至慣例,她說了像是超好看,超讚,超棒之類的字眼,用了起碼不知道多誇張的形容詞,還說想去二刷。
於是我還是被騙進電影院了。
在無數的飛車動作以及慢動作或快轉鏡頭中,一群人衝過去又衝了回來。電影結束。
「剛剛我到底看了什麼......」走出電影院時我還不斷地喃喃自語。
在那個時候的我,對電影的了解就像是上述所談的類型中,算是自認「對電影有些瞭解」的人,因此追求的只有流暢合理且有深度的劇情。對於電影的技術面,背景方面一概不論,只要呈現的「感覺」能夠讓我滿意,即為一部好電影。
以這樣的期望去看瘋狂麥斯,真的是大錯特錯。好像你走進跳蚤市場裡面尋覓全新品一樣地緣木求魚。這原本就不是一部以深刻動人或什麼緊張刺激驚心動魄的劇情為主打的電影。
這是一部真材實料的末日飛車狂暴荒地混亂電影--要是你還想到其他任何形容詞,歡迎一併穿插在該句裡面唸出來,只要你氣夠長的話。
切回正題吧!
《瘋狂麥斯:憤怒道》是所謂「瘋狂麥斯系列電影」的第四部續集作品。在台灣,前三部的翻譯分別叫做《迷霧追魂手》、《衝鋒飛車隊》 、《衝鋒飛車隊續集》,為什麼第四部的翻譯不像之前一樣也叫做「衝鋒飛車隊:憤怒道」或是什麼「衝鋒飛車隊:狂怒公路」之類的呢?
總之,了解一些背景的人根本就不需要介紹,衝著MADMAX或是其強大的背景設定就會衝去電影院了吧。
起初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復,倒不是覺得自己到底看了一部多爛的電影,而是覺得,為什麼那麼厲害的電影,我看完之後還是一點感覺都沒有?
到底是大家的評價有問題,還是我對於這種片的口味就是難以下嚥?
憤怒道中的故事跟前三部片除了沿用差不多的故事背景以外,幾乎與前三部的劇情沒有太大關聯,要是你沒有看過前三部的作品,大概對那些奇怪長得像人類的生物還有那個使用呼吸器的看起來明明就很弱的大王感到莫名其妙--我現在正在描述的都是我自己當初看的初感受。
故事的劇情簡單講起來就是(爆雷時間!):麥斯不幸被抓走拿去當別人的血袋用,因為血液跟水跟糧食以及一切你能想到人類可以用來生存的東西除了陽光都是短缺資源,在路上遇到了大王用來交配繁衍後代的工具女一號到五號,但她們並不想當繁衍工具,於是跟著大王的女指揮官一同逃離。
在飛車追逐的過程中有許多驚險的場面,在大部分常看玩命關頭或是即刻救援的觀眾眼中,這些驚險的場面顯得也太單調了。包括我。在導演的剪接底下這些戲劇性的動作顯得過於刻意、破碎又片段,許多場面甚至很明顯的使用了快轉的方式調度通過,或是演員明顯的配合打鬥畫面,以致於整部片看起來就像是特攝片。(這裡完全沒有要批評特攝片的意思,只是瘋狂麥斯身為電影,我認為整體鏡頭與動作上有許多我認為可以在精簡的部分)
電影裡出現了許多造型非常特別的人、車子、武器、稱呼、背景,在你不認識這部片以前,你會覺得這些設定與構想對你而言毫無意義。何況你會想著:「就是一部飛車動作爽片,需要什麼多深的背景?」
一切的一切證明我都錯了。
瘋狂麥斯首部作品上映的年代,如果在基督教的教義裡面我大概還在天堂,如果在佛教的教義裡面我大概還在輪迴,無論如何,在瘋狂麥斯首部作品上映的年代,「我」的存在是毫無意義的。
甚至,瘋狂麥斯系列作續集三部曲上映的年代,這些背景設定都已逐漸完善的時候,我連個影子都還沒被造成,怎麼好意思批評這種跨時代的大作品。
當然,並不是比較早誕生就代表他是有價值的作品,但在瘋狂麥斯:憤怒道中,也是少數會把女權議題放進作品--而且還是末日飛車狂暴荒地混亂或再加上所有你能想得到的形容詞的作品裡面的電影是少數中的極少數。
《瘋狂麥斯:憤怒道》除了剛剛著重強調的那些背景設定以外,更重要也是應該讓所有電影人欽佩的一點就是:你在電影中看到的超過90%的鏡頭、動作場面、飛車爆破
這是一部跨時代的電影,我們看的所有動作片,幾乎大部分都是經由剪接與特效,或是經由受過專業訓練、專門作危險動作的演員(俗稱替身)來完成。那些特殊的車子,也全部都是真的為了拍電影需要而做出來的車子。
除了電影中唯一一幕的沙塵暴透過特效以外,其他的場景你幾乎難以找到其他特效了。
而電影中那些對於我而言「過於刻意、破碎又片段」的動作鏡頭,除了都是真實呈現以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以漫畫方式分鏡來完成電影拍攝的作品。
這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鏡頭會如此破碎又片段,甚至過於細節與刻意,因為我們在看漫畫時,那些一張一張切開來的畫格會成為作品的結果,但在格與格之間的關聯卻是由觀眾的大腦來自己補足,而不是全部畫面都透過影像來讓你解讀。
只是,那個電吉他手,並不是現場彈的吉他,聲音是後製上去的,這點感到有些可惜......
要成就一部好電影,多數人常常會只看到結果,也就是所謂電影的「成品」。在預算方面姑且不論,導演與整個團隊在拍攝的過程中下了多少功夫,卻是沒有人關心的。
這就是我所謂「稍微了解電影的人」最大的通病。這也是為什麼當初的我會這麼認為。
無論如何,雖然瘋狂麥斯的劇情性無法吸引我融入這個故事,但他的技術性以及非常逗趣的場面調度與鏡頭技法確實令人看得目不轉睛。
喬治米勒透過瘋狂麥斯想告訴大家,不僅僅是「飛車電影也能這樣拍!」而已,同時他透過在荒地使用女性英雄作為主角,試圖告訴全世界,在貧瘠的國度裡面,女性的權益經常是像這樣被當作資源使用,甚至被犧牲的。
即使只憑設定與劇情,無法使觀眾深刻的探討並改善女權問題背後的成因,但《瘋狂麥斯:憤怒道》其電影中的成就,將使更多人慢慢發現這個問題。
畢竟,還有什麼樣的電影,能像這部片一樣不花腦筋的看完,又感到嘖嘖稱奇的呢?
----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導演:Sir Ridley Scott
麥特戴蒙又要被拯救啦!
痛恨老梗的人,看到麥特戴蒙一定會十分火大。
我倒是感覺還好,只是當我知道他就是星際效應裡面那個該死的要大家去救他結果自己卻想把同伴炸死的王八蛋以後(我是不是又爆了星際效應的雷了),我本來以為這是一部大概跟星際效應差不多的片。
所以當電影海報上映前兩個月就貼在各大公車站牌上廣告的時候,我算是很無感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原本不知道麥特戴蒙是一個在「遇難者」界十分老道嫻熟的能手。
根本可以稱得上是遇難者界的東巴吧!
因此就有人特地去算了,麥特戴蒙從開始演戲以來,全世界到底花了多少納稅人的民脂民膏去救他。
此外,這部片也被評為像是外太空版的《浩劫重生》。浩劫重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那個流落荒島等待救援並奮力求生的電影,如果你還是不記得的話,提到名為威爾森的排球你應該就要有印象了。
但《絕地救援》電影上映之後,就如同《星際效應》上映之後,泛科學網站開始大量發佈許多關於太空的科普知識文,我又再一次的被吸引而跑去電影院看這部救援大作。
故事的大綱是美國(又是美國)NASA在戰神系列任務中,將一批太空人送去火星。就在他們把笑言談間要撤退的時候,可憐的麥特戴蒙發生了意外,他的夥伴都認為他死了,只好自行離開,結果麥特戴蒙沒死,運用他所習得的強大的而且在小說中是非常符合科學幾乎完全可行的知識,成功的在火星上比預期久的多活一陣子甚至連絡上地球同胞讓所有人絞盡腦汁去拯救他。
這部電影說實在的,其實沒有什麼太特別之處,除了這部片重現了如小說寫的一拖拉庫的科學知識,以及麥特戴蒙為了拍這部片在戲中爆壯又爆瘦之外,電影的整體並沒有太突出的部分。但卻是這系列當中我認為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
原因在於這部片的主旨是科學,因此在戲中科學人的分析,科學人的幽默,以及科學人的怪癖,在這部片裡面的表現都十分到位。與《星際效應》不同,劇情發展上非常忠實的照著以人類的科技「有相當大可能」的方式順暢推進,而不使用目前的我們尚無法理解的第五次元通道進而改變世界。
對白中雖然有提到主角的家人,但輕描淡寫的帶過去了,我在想要是讓所謂「家人團圓」的戲碼上演,這部片會只是淪為另外一個星際效應。雖然說《星》絕非什麼爛片(甚至也是我心目中的神片),但整體劇情上絕地救援的表現我認為還是好上許多的。
故事中讓我特別有在意到的導演巧思是,美國終於發現到只有他們是沒辦法拯救麥特戴蒙的,於是找了兩個演技不知道為什麼十分讓我出戲的中國人來代表中國航天局進行合作,這是兩個國家的人類在外太空的首度合作。
在最終的救援計劃中也帶到了三個國家對於這趟救援計畫的不同心態,正好反應了三個國家重視的事情與他們不同的面向。
美國媒體的新聞報導顯示了美國十分重視自己人民的生還,而中國媒體的新聞報導則是顯示了他們這一次的幫助形同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能力。最後出現了英國報導,英國報導顯示他們覺得之後必須要讓麥特戴蒙接受心理諮商,因為這樣長時間的獨處以及焦慮可能會產生創傷後遺症!
這一段實在是太幽默了,很貼切也很幽默的描述了一件事情的三個不同面向。
我認為導演所想對觀眾表現的事情就是那些科普知識,主角的表現彷彿在告訴各位「只要你會的事情夠多,就算把你丟到火星你也不會死」。而導演也透過對白告訴各位觀眾,無論在什麼樣的處境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先保持冷靜,再無所不用其極的使用任何辦法解決問題。你把問題一個接著一個解決了,一切事情自然就會好轉。
另外,這部片也讓我想到了救難的本質,花那麼大把的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甚至用更多的人力成本來拯救另一個人的性命是值得的嗎?猶如電車難題一樣,你有可能只失去一個人,也有可能失去整個拯救團隊,你到底應該選哪一邊?只以人數來衡量人的價值又是正確的事情嗎?
這幾年,看了四五部的太空片之後又另外突然得出了一點我自己的感觸。
想想在《星際效應》之中,進出一個星球一個小時,轉眼間就過了數十年;而在《絕地救援》之中,你先前的一個決定,會讓你要多出一兩百天的時間才能回家。
在太空中一切的一切都是很漫長的,你在下了決定以後,到這個「決定」開始發揮效力之前,得歷經數個月到數年不等的時間。這是不是在告訴我們任何決定都得很慎重的,否則就會影響到你數年甚至數十年後的未來?
不只如此,在下了決定以後我們往往會急於看到決定的成效,甚至耐不住性子在效力還來不及觀測得到以前就認為無效而倉促放棄,導致於我們錯失了許多其實認真一想會是很理性又很圓滿的行為與時機。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或許,這句話最適合拿來當作《絕地救援》的註解。
或許不需要著急,當我們深思熟慮下好決定以後,就只需靜待事情如何發展即可。
我想,這是絕地救援告訴我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神鬼獵人,號稱是李奧納多爭取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有機會的一次。
在台灣,有「神鬼」二字的片真是一拖拉庫,只要一扯到跟「神鬼」有關的片,大家的心目中總是浮現那些史詩奇幻冒險動作片,而且那些在台灣取名為「神鬼」開頭的片子,多半還真的都還挺好看的,因此,「神鬼」風譯名給人們很高很高的期待。再加上李奧納多,他近期幾年來出演的片子多半是那些人格特質突出,需要發揮歇斯底里演技的角色,也因此片名加上演員,會給人帶有什麼樣的大作性質,馬上就可以體會。
只是,也是在台灣,這部片幾乎被所有人唾棄到臭頭。我猜想,這應該是由於片商翻譯片名的錯誤策略所導致。
我要先聲明,《神鬼獵人》的確是一部大作,但並不是大家心目中的那種大作。
導演在去年的奧斯卡靠著《鳥人》,一舉奪得最佳影片獎及最佳導演獎。如果你有看過鳥人,那種在形而上的意象上說故事的方法是導演的特長,而一鏡到底與奇幻視覺般的攝影技法則是同片的攝影師Emmanuel Lubezki。事實上,《鳥人》已經是這位攝影師的二連冠了。
看到這兩位仁兄,即使李奧納多的戲路特質再強烈,還是不可能干預整部片的風格走向,也因此,《神鬼獵人》被人罵作糞土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只是,當你開始深入看電影以後,除了那些在技術上面有各種層次問題的低預算電影、或是在心態格局上跳脫不出框架的電影以外,真正影響一部電影好壞的除了劇本合理性的設定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你對電影的期待度。
一部具水準的電影之所以你看完以後認為他糟糕,會不會有可能是因為你對電影抱持著錯誤的期待?
去年十二月,我與朋友去看《真相急先鋒》,看完以後我無奈的對著朋友說,這部片的表現真爛。我原本以為真相急先鋒,可能會像是我看影集《新聞急先鋒》(畢竟他們在翻譯上都有個急先鋒)一樣,有著艾倫索金風格(他有幫新的《史蒂夫賈伯斯》編劇!)的連珠炮台詞對於體制與社會的抨擊,再塞入大量的資訊與敘事,最後搭配上不斷的情緒波瀾以及事件的高潮迭起。
但《真相急先鋒》並不是這樣的片。它一開始先慢慢地利用演員之間對白來鋪陳劇情的推演,並讓觀眾逐漸了解劇情(即使這個部分讓我很想入睡--因為我覺得對於新聞方面的知識我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了,不需要這種教國中生方式的說明--但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接著慢慢帶入高潮中心,搭配音樂,渲染演員的情緒,也渲染觀眾的情緒。但為了避免故事太沉悶,還得加入笑點(即使在我眼裡看來十分刻意且無趣),最後在凱特布蘭琪的發威之下讓故事作結。
即使這樣的敘事風格使我感到無聊,但它更成功的事情是讓許多平常少看電影的人能夠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想想艾倫索金的賈伯斯吧,連人物都還沒交代清楚,忽然就開始吵起架來,搭配上眾多情結回想穿插剪接,敘事混亂卻豐富。如果沒看過賈伯斯傳的人,也許得看到第三幕才能開始對人物有個大致上的了解,然後故事就結束了!
而《真相急先鋒》循序漸進般的敘事,則使得台灣的觀眾一面倒的對此片給好評,我在網路上搜到的中文文章幾乎沒人給負評的。
這也就是觀眾給神鬼獵人負評為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根本就不是你所期望的那個樣子!
事實上,神鬼獵人這四個字,主角既不能算是獵人,劇情也跟「神鬼」二字所營造的「驚天地泣鬼神」的緊張刺激氣氛沒什麼關係。也因此抱著朝聖心態看的民眾從電影院回來都說像是在看Discovery頻道。
英文的原名The Revenant,指的應該是類似於「歸來者」之類的意思,朝這個方向去翻譯,不僅符合劇情,也符合整部片的意境。當然台灣片商不照原名翻譯也不是第一天的事情,觀眾在看電影以前,只憑著對片名的第一印象去看電影的話自然也不大妥,像是《露西》或是《安諾瑪麗莎》之類的片你光聽哪會知道那在指什麼啊!
當然,你要認為這部片難看我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意見,人有各自的喜好,何況這部片的風格的確也是比較偏向自然意境,一般重視劇情的觀眾們在劇情與鏡頭的合理性上有微詞我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你在原作中確實遭遇各種困境大難不死,但被折的歪七扭八的腳在幾天之後就能行走、一群追殺你的人在離你五步之遙的位置對你射箭居然還能躲過?這主角威能真的太扯了。
但我最不滿的就是,有些批評者會說:「導演只是想炫技罷了,這就只是為了得獎才拍的片子。」彷彿導演自私自利,拍電影的人沒什麼了不起的,要拍出你看得懂,你看了會滿意,你認同的精神價值才是優秀的電影一樣。
什麼叫做炫技?當一個鏡頭可以這樣拍,導演卻選擇另一種拍法,甚至困難度高上數倍其成本不如一個簡單的技法的時候,為什麼導演要花大筆精神時間金錢技術選擇那個比較難的?只是為了炫耀?
其原因不就是為了表現視覺上以其他技法都做不到的饗宴,而這份饗宴就是為每一個觀影者準備的不是嗎?當一個導演苦心瀝血帶著整個劇組去極地拍攝神鬼獵人讓你坐在溫暖的暖氣房裡面看李奧納多用馬革裹屍(?)時,你應該向整個劇組專業的精神道歉。如果你不願意道歉,那請你應該用相同的評價去罵《瘋狂麥斯:憤怒道》或《維多利亞》,或是史上每一個創新技法的導演。
沒有這些「炫技」的導演,今天的電影工業無法發展至今。
然後什麼又叫做「為了得獎而拍的片」?難不成拍個電影還要像是民眾最近對於立委的高標準一樣,不能交往不能分心只能專心在國事上?拍個電影為得獎就活該被批評,好像拍電影一定要展現什麼高道德宣揚什麼多崇高的價值一樣。
我好像離題了,我不該用那麼長的篇幅來說這件事情的。
不過我相信大家已經從前面的敘述中得知一些端倪。
《神鬼獵人》的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大綱簡單來說就是主角在山裡被熊襲擊,卻大難不死,並且活著回到城鎮的故事。當然這部片中主角不只被熊襲擊,還眼睜睜看著兒子被殺掉,還被其他部落的人襲擊,還拯救了別族的公主等等。
本部片大量在劇情中穿插了許多其實連我也看不太懂的意象線索,讓我想到《永生樹》或《真愛永恆》這一類的電影,也讓我聯想到《花神咖啡館》。但對白中幾次提到上帝與生存,以及在結局中,主角對於仇敵的放手,其實都包含了一種對於信仰的終極實踐。
也許關於信仰,每個人到頭來的解釋都差不多,但每個人透過信仰得到的對於生命的答案卻是不盡相同的。
對於信仰的探索以及部落與部落之間殘忍的廝殺與衝突都是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暫時所無法理解的,或許這才是大多數人認為神鬼獵人不夠神鬼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我挺喜歡這部片的,雖然整部片的時間真的是挺長的,但每一個運鏡總是會抓住我的精神,使我不至於跟著整個片場的人一起打呼。
雖然我那天看片的品質真的很差,整個場的人感覺都沒有進入片中的狀況,覺得十分可惜。
有人說,最後一幕凝視著鏡頭的李奧納多,是在盼求奧斯卡與觀眾可以給他朝思暮想的小金人獎。我認為確實如此,那一幕是導演如《鳥人》之於米高基頓一般,對於虛實之間對於演員幽默的嘲弄,同時也是李奧納多最最敬業的表現。
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想拿奧斯卡,導演也故意設定了一個這樣略帶諷刺的鏡頭給你。聰明的你一定想得到,這一幕肯定會被拿來大作文章。
在連會不會入圍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請問:
你會寧願受到全世界的揶揄去出演這一幕,還是斷然拒絕導演的要求?
----
《不存在的房間》The Room
導演:Lenny Abrahamson
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以來,只有兩部電影是從開場就能讓我感到悲傷的。
一是《腦筋急轉彎》,第二即是此片。
《腦筋急轉彎》整部片是一場大腦解剖研究之旅,看完電影後你的「被理解」需求彷彿被全然的滿足,而你在這樣的滿足中感動,你流出來的淚水是幸福的。
《不存在的房間》卻是一部關於綁架的片,但它不從綁架的前因後果開始說起,而已經是綁架的結果開始講故事。故事大綱是在講一對母子居住在對外只有一扇天窗的「房間」裡,小男孩傑克從出生起就在裡頭長大。我跟媽媽是「真人」,電視裡面出現的則是「假人」。神奇的「老尼克」是會帶來禮物的魔術師,「房間」即是「全世界」。而故事的開始,則是傑克的五歲生日。
此部電影代表著真正意義上的悲傷,以童言童語作為一天美好的開端,卻渾然不知自己所存在的環境包括自己的存在本身皆為悲劇中的悲劇。而我們卻可以從演員
我本人非常喜歡以兒童作為主角的電影(如心靈鑰匙、福爾摩斯先生)。
兒童的角色總是可以製造許多輕鬆又愉悅的氣氛,他們的爆發力與衝勁,或是偶爾天外飛來一筆的問題都能使你永遠感到驚奇。
在許多具有深度的電影裡,兒童常常會具有「勇敢」、「單純」、「無邪」等等大部分人都認同的兒童特質,而電影的劇情會進一步放大這些特質所擁有的影響力,以強調這些精神的美好之處。
而兒童這個角色也意味著他們無論在做任何事情上都只是在「摸索」的階段,也因此他們的所有舉動無論是好是壞其實都反映了這個社會與環境某一個具體的面向。
當傑克在為他既有的世界觀辯駁的時候,我相信所謂「悲傷情緒處理的五個反應階段」理論也可以用到這裡來,人在面對打擊的時候的確是這麼處理事情的。一開始如此的崩潰又不可接受是因為那是他小小年紀中僅有的一切,但在媽媽堅決的冷戰與他靜靜的思索以後,或許他會開始想:對啊,媽媽說她叫做裘伊。那媽媽的名字又是誰取的?
接著他不再逃避,試圖開始接受新觀念。
說也奇怪,反而到了成人階段以後,我們似乎會漸漸的忘記如何的在打擊中調適自己,經歷那些掙扎又痛苦但最後接受它的過程。而是為了不讓自己受到打擊,試著將一切處之泰然,漠然面對,導致你的思想永恆不變(或用難聽的字眼形容:食古不化),然後還認為這樣是一切真理的答案。
只是整個社會對於所謂的成年人來說是殘酷無情的。
因為傑克是小孩,在這樣的過程中長大不正常是很正常的。但裘伊似乎卻沒有這樣的權利,有自覺的在眾人的眼光底下過活,自覺的認為自己並期許自己要做好一位「母親」該有的榜樣。這樣的壓力誰也承受不住,在逃出「房間以後」,傑克反而變得堅強,而裘伊則變得越來越脆弱。
看似即將成為兩條不同人生的平行線,傑克卻又在這時拯救了裘伊--他與外婆要求要剪頭髮。認為頭髮是他生存力量的來源的傑克,卻願意為了媽媽將頭髮剪掉。
而他突然對外婆說出「我愛你」的時候,我真的感動的再也無法忍住淚水了。他已不再是一個不正常孩子,而是一個全然的人。他不僅懂得說愛,也徹底了解愛的本質:犧牲自己的某個部分只為幫助他人。
最後,他與母親回到了那個房間,卻發現人事已非。從前認為是全部的一切,現在卻變得如此的小。
導演在此處呼應了首尾,傑克向房間內的每一樣珍愛的事物道別,頭也不回地拉著母親離開了房間。
整部片大致上分成兩個階段,在前面的那個階段,導演使用了許多第一人稱的手搖鏡頭,以強調自傑克出發的心境與角度,使觀眾可以迅速代入傑克的角色。而在後來的那個階段則以比較多的中景、雙人鏡頭,來強調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與社會與場景之間的互動。
導演總體來說呈現了一個以小孩為主視角的綁架故事,在懵懵懂懂的年紀裡,不斷地與自己產生衝突,從框架中力求突破。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瞎子摸象,卻不斷地嘗試著摸遍整隻大象。在這麼一個悲傷的故事裡面,單純與勇敢無異是最大的力量。
綁架事件像是希臘神話裡普羅克瑞提斯的鐵床,硬是將少女時期的裘伊拉成了大人的身高。
雖然在這樣的一個故事之中,導演徹底的感動了我,美中不足之處是,導演弱化了綁架犯對於其人質的威脅性,以及較少著墨在媽媽心境變化的部分,以及青少年回歸社會的一切阻礙。而傑克雖然無畏的面對一切遇到的障礙。但他不知道的卻是在媒體訪談時對於裘伊的一切問題。
身為媽媽,若是發現小孩長大越來越像那個綁架犯,你還能好好生活嗎?
電影提供了一個正向積極的結局,用不斷拉高,主角們漸行漸遠的鏡頭象徵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好。雖然《不存在的房間》在一些重要的面向上交代的不夠完整。但作為一個已經是那麼悲傷的電影了,要是不收一個正面結局的話,大概我就坐在電影院裡面悲傷致死了吧。
這部片大概不用我特別去提,觀眾都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導演想要說的東西。
只是我突然想到我大學時在學校的圖書館跟朋友一起看《心靈鑰匙》的經驗,朋友把耳機拿下來,說主角一直大吼大叫製造噪音很吵的時候,我就全身起賭爛。
我猜即使像是《不存在的房間》這類既通俗又深刻的片,大概還是會有這種觀眾吧。
許多痛苦的發生是無來由的,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去平息這種傷痛。
但我們還是可以重新回到社會,並跟愛你的人與你愛的人相處,也許終究事情會好轉的。
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最大的感觸也許就是,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必須好好的活著。
只有活著才可以感受到美好的一切。
嗯,其實我想去刺青了,而且我快要知道我該刺什麼了。
----
《驚爆焦點》Spotlight
導演:Tom McCarthy
《驚爆焦點》即使只看對白,或單純將之拍成不帶任何改編的紀錄片,都無疑是非常扎實且震撼的作品。
改編自得過普立茲獎的新聞事件,描述新聞小組「Spotlight」如何在重重阻力及考驗之下追求新聞真相,揭發天主教制度下造成的性侵害事件。
對於這部故事其實不需要用太多的辭彙來去評論他。導演與編劇在整部電影裡面幾乎都完整重現當時的背景,幾乎就是比較戲劇化的新聞報導--像是台灣傳統媒體的新聞一樣。
雖然用台灣的傳媒來形容這部電影簡直是新聞界裡最惡劣的指控與污辱,但實際上我只是想用誇飾的手法來形容這個事件翻拍成電影的樣貌。
對於批判天主教的電影在近年來可以說是越來越多,最近期看過的一部是《贖罪俱樂部》,當時看的時候感受還不是很大,但如今搭配驚爆焦點看完再加上關於天主教知識的補足便讓我對天主教有了更多的認識。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其中一門分支,關於基督教發展的歷史以及各種五花八門的分裂與變遷,由於本人才學尚淺,也不方便在這裡賣弄知識,因此暫不多做贅述。只簡單分析一下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差別,來讓我們更進入電影中的狀況。
目前能掌握的訊息是,現代所謂的「基督教(基督新教)」與天主教在信仰的實踐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基督教強調的是人與上帝直接的連結,以聖經內容所寫的為唯一依歸,從生活與經驗中去理解神;而天主教則是強調神聖與莊嚴的儀式,雖然說人們也可以自己禱告來貼近神,但一般而言都會透過神職人員(神父、修女)來信仰上帝。
而本事件即是天主教過度於強調神職人員代表神,所在現實生活中造成的權威,這一份權威進而影響到神職人員與信徒之間的彷彿上對下的不對等關係。又因為神職人員被要求完全守貞,在種種的影響下使得這些神職人員會做出一些壓迫信徒的行為,甚至是性犯罪等。
在西方國家,廣義的基督教是人們普遍的信仰,也因此,天主教的制度底下所產生的這類事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巨大。
回到電影本身來吧。
在劇情的描述上,導演十分客觀且忠實的描述了事件所發生的開端與結束,而在過程中也完全不試圖批判宗教本身,而只是批判宗教制度所引發的問題。就連追查事件本身的新聞媒體人們,本身也都是這一整個制度裡面的加害者。
當一件事情單獨發生時我們會把他當個案處理,但同一種類的事情不斷地重複在發生時,即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並不是大聲嚷嚷著「把他處理掉!」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在每個環節裡都可能牽涉於其中,甚至是助長事件發生的間接加害人。
電影早早就埋下了一個伏筆,是許多受害者與關係人早在五年前就將爆料資料投書給媒體希望他們追查,許多人一定會一直想到底是誰那麼邪惡幹出這樣的事情來居然對受害者不聞不問--這個伏筆的答案一直到近乎結尾時才被掀開:原來,不追查的原因,僅僅只是太忙了,暫時覺得不那麼重要。
但這麼一個無足輕重的想法,使正義遲來了五年。也許有人撐得過這五年的煎熬,但也有人在這五年之中撐不過去,甚至產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許多人對於事件保持沉默,或默默忍受一切是因為宗教所給予人們的心靈富足與安定,是你在其他任何事物上面都找不到的東西,而甚至將這些當作是「信仰的代價」。
漢娜鄂蘭那本家喻戶曉的《平凡的邪惡》中,竟也與這個事件中電影所要表達的事情不謀而合。有時候真正的邪惡並非來自於那些罪大惡極的行為上,而是在人們一點一滴的輕忽中不斷的被滋養而生。
此電影讓我們使用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單一事件,當你急於向世人揭露一些明顯的小惡時,反而會讓真正龐大的社會問題被隱瞞在後面。
社會上的各種不公不義,說穿了你我的不作為都推了一把。想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的唯一方法,也許只能時時刻刻地檢視自己的行為。
正如社會造就了天主教這樣的制度,天主教的制度則造成了性侵與悲劇。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也千萬不能把社會問題中的直接相關者當作是唯一我們衡量原因的對象,把問題的責任全數丟在他的身上,而忽視在環境與社會的作用下,所造就的一個這樣的事件。
我特別想拿《驚爆焦點》與《真相急先鋒》來做比較,我認為驚爆焦點較優秀的原因在於,它的節奏掌握得相當好,沒有為了解釋劇情而寫的台詞,只是腳踏實地的從事件的發展中找答案,自然而然的使劇情本身控制了節奏及觀眾的情緒。但真相急先鋒則硬是安插台詞、笑點甚至是慢動作,與情緒營造太強烈的音樂來烘托劇情,這是我認為兩部片在我心目中評價差距如此大的原因。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理解到為什麼在美國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而天主教似乎則逐漸的式微。
電影的結尾,那一整列一串又一串的字卡,是對於整個制度最強力的批判。
也是人類社會中響徹雲霄的警鐘: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久了,難道你還要活在好棒世界很美好的想像中嗎?
發掘真相與阻止不公不義並不只是媒體的責任,是身為人都應當極力避免的事情。
----
好了,看完落落長的電影心得,總算是要做一個總整理了。
前面說過,我心目中一部好的電影必須要傳達某一種價值或精神,最好還可以誘發人們的思考,「問出好問題」。當然,劇情的合理性、討論面向的比重、剪接、演員的表現與音效,都必須要是相當優秀的作品才有辦法拿獎。並且,這部片必須要勝過同期入圍的全部作品才行。
也就是說,導演不只要把一個故事說得動人,令人身歷其境,還要引發人們的思考,並在視覺或聽覺上取得專門的突破。
這麼一看,八部電影中我最愛的《絕地救援》是不可能得獎的了。
原因是我們在《絕地救援》或是《瘋狂麥斯》裡面,看不到太多得以誘發我們思考的深刻的劇情。而且這兩者都屬於所謂觀眾愛看的「商業片」、「爽片」,一般而言入圍就是一種極大肯定。
《不存在的房間》我認為是在劇情的面向上不夠完善,不僅沒有處理綁架犯之後的劇情,也沒有處理裘伊父親的問題。假設你不清楚這部電影背後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這部電影整體的設定可以說是不夠寫實的(這麼殘暴的綁架犯綁了人家七年,結果對人也太溫柔了吧!)。
《愛在他鄉》整體上表現非常別緻,無奈之處可能就是受限於故事本身,無法做得深刻。
而同樣取材自真實事件,《驚爆焦點》走了一個非常平實的穩紮穩打路線,在許多面向上來看都相當具有水準。《大賣空》則是跳脫了傳統電影,採用多線交錯的敘事模式,聲效、打破第四道牆,在手法上非常具有創意。兩部電影分別在一個極端上,難分軒輊。至於《間諜橋》嘛......劇本上的不夠完善及刻意製造氛圍是我認為明顯的事實。
至於《神鬼獵人》,在拍攝電影的技法上特別、在視覺上光彩奪目,意境也十分深遠,亦設法引發觀眾思考,大部分人都認為這部片可能奪獎。
我也是這麼認為,所以我把我在松菸拿到的所有奧斯卡抽獎預測全部都填給神鬼獵人了。
如果神鬼獵人沒有得獎,大概就是因為其藝術性的表達實在太過隱晦,以及在劇情上的表現上有一些實在使人無法接受的部分吧。
而在這八部電影裡面,我最喜歡的作品是《絕地救援》。
來吧,儘管來嘲笑我沒品味吧!我認為這部片真的精確地表現出了許多科學宅的幽默之處,也許劇情中忽略的親情部分,確確實實也是這些科學人不會特別花心思去關注的部分吧。
雖然我還想花時間談談其他獎項,以及最佳影片入圍外其他的入圍電影。
《八惡人》(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
《索爾之子》(最佳外語片)
《安諾瑪麗莎》(最佳動畫長片)
《艾美懷絲》(最佳紀錄片)
《史帝夫賈伯斯》(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
《好萊塢的黑名單》(最佳男主角)
《丹麥女孩》(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
《衝出康普頓》(最佳原創劇本)
《翻轉幸福》(最佳女主角)
《45年》(最佳女主角)
《年輕氣盛》(最佳原創歌曲)
《因為愛你》(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服裝設計)
還有那些我很想看但來不及看到的電影如《少女離家記》、《機械姬》等等......
但我這篇文章的篇幅真的太長太長了。
這個故事教會了我的是,每一部電影最好還是分開寫影評會比較好。
否則我相信其實沒人能看到這個段落去的。
而且整體寫來零零亂亂,感覺每一部電影都沒有專心且認真的去分析,糟蹋了自己的影評,也糟蹋了每一部電影。我真是個糟糕的人。
這篇文章花了我四個晚上的時間分段打完,還花了時間不斷重新修潤字句,希望每位喜愛電影或因為我的文章對電影有更深一層喜愛的人,能夠專心欣賞完這篇文章。
當然,最重要的資訊是,台視於2/29(一)早上八點整LIVE轉播本屆(88屆)奧斯卡頒獎大禮,並搭配中文解說頻道,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同盛舉。
如果你的時間無法觀看也沒關係,在當日晚上九點將會重播一次奧斯卡典禮。
希望我盡力提供的資訊能夠幫助到你。
由於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收尾了,所以,不如我們來以《年輕氣盛》電影的原創歌曲作結吧!
請問你有看動物方城市嗎?我想聽聽你對這部片的看法,謝謝你!!!
回覆刪除其實,我也想寫。可是我更想寫的也很多。
刪除沒有啦,主要是我本來當初想寫,看到更多人有更棒的影評,我就自相慚愧,就就不敢寫了。
如果有機會我會寫的。
謝謝你喜歡我的文章(起碼我就當作你喜歡了)
刪除我非常喜歡!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是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有看,看完之後都讓我沉思許久。
刪除我會當你的忠實讀者的!GIVE ME FIVE!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你的思路也極具邏輯,
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思考你所說的含意。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觀眾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是挺推薦的。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這些文字,贅詞眾多請多包涵。
對了,我也喜歡大誌
(好像是系統的問題,留言老是不見哈哈哈)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你的思路也極具邏輯,
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思考你所說的含意。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觀眾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是挺推薦的。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這些文字,贅詞眾多請多包涵。
對了,我也喜歡大誌
(好像是系統的問題,留言老是不見哈哈哈)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喔!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可以感覺你的思路極具邏輯。
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思考你所說的含意。
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讀者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的部分,
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挺推薦的。
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贅詞冗長,請多見諒。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你的思路也極具邏輯,
回覆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看。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觀眾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是挺推薦的。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這些文字,贅詞眾多請多包涵。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你的思路也極具邏輯,
回覆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看。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觀眾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是挺推薦的。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這些文字,贅詞眾多請多包涵。
對了!我也很喜歡大誌喔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你的思路也極具邏輯,
回覆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看。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觀眾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是挺推薦的。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這些文字,贅詞眾多請多包涵。
對了,我也喜歡大誌
(好像是系統的問題,留言老是不見哈哈哈)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字可以感覺得到你喜歡思考,思路也具有邏輯,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思考你所說的背後含意。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讀者的。
回覆刪除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干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的部分,如果你也喜歡輕鬆溫馨小品的話,我個人非常推薦哦 。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贅詞冗長請多見諒。
對了,我也很喜歡大誌哦!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從你的文章可以感覺你喜歡思考,而且你的思路也極具邏輯,
回覆刪除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慢慢思考你所說的含意。看你的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也很幸福。
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會一直當你的忠實觀眾的!
啊!請問你有看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我個人是挺推薦的。
抱歉,我只要一興奮話就特別多,感謝你看完這些文字,贅詞眾多請多包涵。
對了,我也喜歡大誌
(好像是系統的問題,留言老是不見哈哈哈)
我是真的很喜歡阿,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我是真的很喜歡你的文字。
回覆刪除請問你有看過五星級魚乾女嗎?,我特別喜歡美術陳設部分,如果你喜歡輕鬆溫馨小品的話,我個人是蠻推薦的喔!
我很抱歉我現在才看到你這些留言
刪除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被自動丟進垃圾留言區了 裡面原來有超乎我想像數量的留言
我本來很想看這部片(魚干女) 因為它似乎看起來是國片中非常大膽的嘗試 用了很大量的漫畫表現方式來強調情緒或劇情重點 可惜想看的片太多了 這部片就石沉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