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一位留著俏麗短髮的女漢子,為什麼叫她漢子呢,因為她有一個綽號叫作殺手張。
好像是哪一批學生給她取的名字吧,在我們這間讀書風氣不是很好的私立科大裡,她的課是一門需要稍微認真聽課與做作業才能過的一門課。(雖然這話聽在普通人眼裡,一定會覺得「認真聽課做作業」本來就是應該的吧! )
也難怪會有人給她起這樣的綽號了,她本人也是對這個綽號感到挺自豪的,因為當初她在課堂中提到自己這個綽號的時候,感覺起來怪得意的。
不過說真的,她給的作業對於一個充滿菜味、只學習填鴨式教育長大、缺乏想像與思考、尚未從高中氣息中脫離、對於大學未來四年抱持著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的大一新生來說,的確是稍有難度的。
因為,第二個學期她出了一份作業,要我們大家各自分組,編一本雜誌出來。
那時候我的個性還是很孤僻的(直到現在依然),雖然已經漸漸地與班上的同學們稍微有了互動,但還不習慣跟人一起合作。而且我也對編雜誌這一事抱有一個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所以經過我的考慮以後我決定一個人動手編雜誌。
我那時已經開始漸漸地在關注社會議題,雖然當時都還尚在霧裡看花的階段(直到現在我也不敢說自己非常了解),但絕對不像現在一樣會使用許多脈絡以及各種學派的角度去看事情。硬是提起自己半瓶水響叮噹的本事寫了幾篇社論般的時事文,搭上一些圖片及簡單排版後,還請當時的女朋友幫我設計封面與封底,最後花了一點小錢印刷裝訂交作業。
基本上來說,由於這本雜誌幾乎僅我一人製作,所以它承載了滿滿的個人意志,也可以說:我心目中世界就是要有一本那麼美好的雜誌的。
中間也加入一些類廣告的整頁圖片,我記得那時我拍了一張天空的照片,但滿滿的都是電線桿與電線在上頭,非常前衛的寫著「台灣的天空被電線桿強暴了」這樣的字眼。
雖然實際上我的成品自然離所謂的專業水準差了相當巨大的一截,甚至爛到不可能成為任何出版相關科系大學一年級的任何一個最混的學生的成品,但理念上我就是想設計一個包含著非常說理的針對時事報導、討論、分析,同時對於人文與環境有所關心的雜誌。
雜誌自然也要有名字,但我取名的功力從我下標題的水準就可以看出來--超級沒品味的。
我老覺得一個人的內涵總是內在大於外在的,標題之於內文,不就等同衣冠之於素養嗎?所以我的標題就跟我的外在一樣不修邊幅。
「反正也是隨便拼湊起來的東西,不然就叫作《雜製雜誌》吧!」
這樣想著就這樣馬馬虎虎交差了。
對於老師給這本雜誌的評分與評語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唯一記得我的排版非常爛,很多文字的編排很不對齊。不過之所以提到我以前做過一本像這樣的雜誌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今天標題的主角了。
The Big Issue,中文代理商將它取名為大誌雜誌。
非常湊巧地,名字幾乎跟我取的沒差多少了。(嚴格來說還是差很多)
會認識這本雜誌是因為蘇打綠,11月的時候我買進了他們的新專輯《冬 未了》,也開始follow他們的臉書粉絲專頁,而11月號的大誌雜誌(以下以TBI作為簡稱)就正好以他們的專輯發行的訪問作為這一期的主打封面。
因此衝著蘇打綠,我也買了這本雜誌,想一探個究竟。
當期第一頁翻開映入眼簾的居然就是前幾個月我不斷重複哼唱的Lost Star!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翻開第二頁看到目錄,更是驚人,內容議題包含世界各國,從時事、文化、環境,甚至到商業、藝術、音樂等等......
我知道這就是當年我心目中的雜誌,應該要有的樣子。它是我做的東西,還要好個兩百倍的樣子,而且它比我期望的雜誌應該要有的樣子還要更好。
雜誌的發行通路非常有趣,這裡容我複製貼上他們官方網站的介紹給各位瞧瞧:
TBI的存在,提供給無家可歸者和短期安置的人們,讓他們有機會透過銷售雜誌給一般公眾來獲取合法的收入。我們相信的是,在於提供“把手舉起來,而不是把手伸出來”。你將會看到穿著制服、配戴識別證的販賣者在捷運站外手持雜誌銷售,他們是一群經過徵選及訓練輔導的遊民或弱勢族群,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及銷售能力,於出刊時用現金批貨,批貨成本約是標價的一半,販售所得全數歸自己所有。TBI目前已經幫助超過2500個無家可歸和短期安置的人們。在英國,TBI雜誌每週有超過67萬以上的讀者。我其實很想用現在時下最流行的「購買TBI的O種好處」的懶人文章速成法來幫大家抓文章重點,以推薦這本雜誌,即使這與我總是喜歡強調脈絡的行文風格大相逕庭。
==如果你嫌落落長懶得看,但又想看我到底在廢話什麼,你可以從這裡開始==
或許其實我應該學習三分鐘熱度寫成這樣才對(雖然嚴格說來,三分鐘熱度好像也不是第一個把文章寫成這樣的部落格):
購買 大誌雜誌 的理由
1、內容扎實
大誌雜誌發行於英國倫敦,在台灣由大智文創負責代理,雜誌內容包含國際時事議題、文化、產業、設計、藝術、音樂等等,每一期都能讓你補充新知並培養深厚的國際觀。
2、增加聊天話題
如果你老是覺得每次都不知道要跟人講什麼,成天跟朋友家人伴侶的聊天內容就只是非常單調的生活瑣事,你可以藉由看這本雜誌知道很多事情,並且你可以跟大家多分享這些事情。
如果你知道哪個國家有什麼特別的文化或名店,或對某個品牌的設計理念朗朗上口、知道世界各地哪裡最近正在遭遇什麼重大的事情,你跟任何人都有辦法無話不談。
3、幫助街友
在台灣,TBI的售價大約為100元,販售員用50元的成本價進貨,所以要是你跟他們買一本雜誌,他們就會有幾乎快等於一個便當的收入。何況,這本雜誌的內容多麼地健康又充實自我,花100元買這樣的一本雜誌,實在太過划算了些。
這些販售員都會在都市中非常熱門的地點出現,以台北來說就是許多人山人海的捷運站出口,所以購買上非常方便,上下班回家的路上就有可能遇到。
4、設計簡約輕巧
每一期的封面都非常的具有乾淨簡約的設計感,就算全部都散散的攤在桌上或是隨便一個角落,光是看到這些書本即使只是作為裝飾都會覺得心情很美好。
而且,它的重量很輕,不像許多雜誌使用的紙張都沉甸甸的,光帶一本在身上背著走路十幾分鐘腰就快斷了。放在包包裡面無聊的時候拿出來翻兩頁也能很有效率的打發時間。
5、自我感覺良好
總歸一句話,這是一本完美的雜誌,就算你買來不看,只是擺在家裡,朋友來作客的時候發現你會買這個,他們都會以為你是一個具有人文素養,且實際在行動上幫助弱勢,關懷各族群,腦中具有成熟想法的大好人。
即使只是拿來裝模作樣,好處也比買其他一堆中看不中用的藝術品好多了。
這本雜誌可以增加你做為一個人的自信,也能增加身為一個公民的文化素養,還能幫助弱勢,甚至還很便宜。
以前走在路上你或多或少有發現這些街友會向你推銷這本雜誌,也許你還以為他們幹著奇怪的勾當或像是以前路上賣大補帖的DVD商人一樣兜售非法盜版貨。但你完全可以放心。
我強烈推薦任何愛看書或不愛看書,任何關心或不關心各個議題,任何樂於或不樂於接觸新知的朋友們,如果你在路上看到大誌雜誌的販售員,若是你還沒有購買當期的雜誌,你可以考慮跟他們購買。
==如果你嫌落落長懶得看,你可以從這裡以後就跳過==
在我自己看TBI的經驗,我從中真的知道了許多事情。
記憶比較深刻的,像是關於蘇打綠的訪談,原來〈我們不懂〉這首歌是寫給德國作曲家舒曼,他曾嘗試跳河自殺。所以,裡頭才會出現「我們不懂這星辰/只陪伴一個人/從深夜到浮沉」這麼詭異的歌詞。
還有在巴黎氣候高峰會中,似乎許多島國的權益還是不被受到大國重視的樣子。有些可能會在2050年之前就完全消失。
緬甸也與台灣一樣誕生了一位民選出來的女性首長。翁山蘇姬。
《怪物的孩子》導演細田守的專訪內容。
村上春樹成為小說家的過程內容。
這個世界很大,但如果我們只關注台灣,只看台灣那非常落後的傳統媒體,被所謂現實的洪流與瑣事追趕,我們會忘記很多重要的價值,與那些努力奮鬥的人們。
以前常覺得藝術品、畫作等等東西有什麼好看的,只不過就是個人主觀的東西,不分價值高低,只是名氣的炒作。我現在也許還有一部份還是這麼想的,但另一部份則是慢慢能夠去體驗所謂的藝術。
那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態度,作者使用各種媒介,去表達一個他所感受到的意境、理念,那是在人們有限的生命裡面活躍跳動著的靈魂。每一件藝術品(無論文學、繪畫、音樂等等)所代表的並不只是藝術品本身,而是作者在背後的無限心思與付出,還有他對生活的熱情。
重要的不是這個作品,而是他如何做出這個作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展現。
如果有某個人也同樣被這件藝術品,以及這個人所感動,即可被稱為藝術。
我想,一個文明的進步就是由人們懂不懂得欣賞他人的理念開始的。而一個文明的偉大就在於每一件藝術品都能夠有人去欣賞,也都能夠互相包容對方的藝術。
這是我想要跟各位說的,the big issue。
這本雜誌裡面的內容真的很多樣,我也很喜歡這本雜誌和你的文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