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4

Inside Out, 以及近十天來各類生活雜感

曾經有一本書與一首歌改變了我的生命,而現在是一部電影,那就是《腦筋急轉彎》。


在8/30, AM 11:30左右我看完《腦筋急轉彎》以後,腦中就不斷的思考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寫法來說明我心中的感受。

是日記呢?還是我應該寫影評呢?

但是,我想講的不只是電影,嗯,或許我想講的只是電影。但電影也不只是電影,我指的是Inside Out.

好吧。你可能不懂我想說什麼,繞點小圈子、愛玩文字遊戲總是我的劣根性。我想說的是,這部動畫電影已經超越了動畫、超越了電影,超越了皮克斯自己。它是生活、是關於全人類都共有的卻又因人而異的,關於情緒的一場大冒險。
 
而我想在文章裡談的不只是電影,還有生活、想法、情緒,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你可以把它當成影評來看,或你也可以當作是這是一個透過這部電影去窺探筆者生活與內心的機會。

或,如果你已經看過這部電影,透過我的文章,這也是一個窺探你自己內心的機會。


不過在正文開始以前,按照慣例我得先說點廢話充充場面。


我在觀看這部片以前,曾經看過這篇文章: 腦筋急轉彎/要你了解腦 不是動動腦

文章的大意是在解釋電影英文原名「Inside Out」,並不是中文譯名「腦筋急轉彎」的意思。接著開始解釋Inside Out的原意,替各位上一堂英文課。看完這篇文章以後我對這部片更有興趣了。

前前後後等待了兩個月,從它上映前等到它上映後不知道過了多久。

終於在8/30讓我看到這部片了!

這裡要先特別感謝SPL、肥羊、Sushi等人,願意陪我去看這部電影,雖然我幾乎都要打算自己一個人去看了,反正我已經很習慣一個人上電影院了。


七夕以來,我一個人看了不少電影,也各自有好多好多對於自身的反省與反思。

有Follow這個部落格的人應該都知道我似乎受了一些挫折,人生停留在一個非常挫敗的階段,找不到自己的狀態、也找不到對於未來的方向、找不到穩定平衡的一個重心。

那段時間我常重複著一個有著三個階段的迴圈:(1)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做點什麼改變現況→(2)覺得自己終於好了,能夠正面積極過人生了→(3)挫敗、自責、墮落,變得比上一次的(3)還要更嚴重→回到(1)

就這樣週而復始,大概維持了一個多月這樣的狀態,整天渾渾噩噩的。到了後期每當到了(2)時,我也不覺得那是真的好了,覺得很快又會掉入一樣的迴圈裡面。然後也真的掉進自我驗證的預言裡,繼續自導自演著悲劇。

變得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說的話,完全的自我否定。

或許就像我拯救了龍哥一樣(有嗎?),龍哥也拯救了我,他罵了我一頓,說我根本就是個中二。要我最好不要再這麼做。也可能也要感謝肉球的那一支菸,讓我以後下定決心我也不能再抽菸了。

總而言之,我決定用電影當做生活中的調劑,填滿生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活動。

於是我盡可能每天都看一部電影,甚至看兩部,就這樣我累積了不少的東西,而這些所有的想法,反思,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是有的沒的,全部都在看完Inside Out的時候昇華了。

真的,8/31號那天,我一邊假裝吃爆米花,一邊偷偷拭淚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我整個人涅槃了。

不蓋你。

就讓我們一起進入這部電影吧。


--防雷警告,如果你怕劇透,建議你不要再往下讀了--


電影一開始,黑鴉鴉的一片,第一句台詞馬上讓我很有感覺。

精確的詞兒我已經忘了,大概是說:「你曾經看著一個人,思考著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嗎?」

這句話馬上讓我想到電影《控制》的開頭,也是幾乎完全差不多的台詞!瞬間一股毛骨悚然就上來,還好黑暗中浮現的是一張嬰兒的笑臉,馬上將對於《控制》相關的劇情(像是割喉什麼的)從腦海中抹去了。
 
我看電影的時候通常最特別關注的就是一部電影開頭的表現手法,這是讓你決定要用什麼心態來看這部電影的很關鍵的一個點。這部片以一個問句做開頭,也就就是說結尾時它可能會給你一個答案,或是故事中的人物會找到一個答案,或是我們會在觀影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答案。

這個問題,就在我的腦中點出了一片漣漪。

接著,故事展開了。


先來做個簡單的故事簡介與設定說明吧。

故事主要圍繞著萊莉,一個小女孩的生活,但又不是以她的生活本身作為這個故事的主旨,而是以她大腦的五個虛擬「情緒」角色的互動,以及萊莉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腦內的變化為主旨。

電影中將人腦中的情緒簡單分成五種虛擬角色,光看名字你就知道他們代表什麼: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驚驚(Fear)。

他們在萊莉的大腦中負責情緒的展現,隨著故事中的角色去觸控大腦中的「控制面板」,萊莉就會依操作者而表現出不同的情緒。

接著,你會隨著你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製造出一些像是彈珠卻又有智慧型手機般觸控功能的「回憶」球,球上的顏色就代表著這一段回憶的情緒是如何的。

而一個人會因為一些對他而言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形成所謂的「核心記憶」,核心記憶會去塑造你的性格,決定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也就是讓你自己像是你自己。

只要我們去撇開一些複雜的心靈哲學問題以後(像是「我如何是我?」),這部片非常巧妙的使用了相當簡單易懂的概念去試圖說明一個人後天性格的產生與大腦、情緒的運作方式是如何的,雖然由於設定上的問題以及維持讓小朋友也能看懂的簡單,這些說明與解釋的並不完美(比方說這個問題) ,但這樣也足以令一般人理解了。

剛剛說到後天問題,但我們的主角--萊莉--我是沒看過剛出生的嬰兒啦,但印象中小孩不是一出生就會一直哭嗎?她似乎與眾不同,故事中第一個出現的情緒是樂樂,她與萊莉快樂的單獨相處了33秒以後,憂憂才出現。

這樣的故事設定幾乎就已經告訴我們,萊莉註定會是一個樂觀又快樂的人。起碼她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都會是。


接著其他情緒慢慢隨著萊莉的成長一個一個地出現,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除了樂樂以外,其他四種情緒在我們社會給我們的認知上都被當作所謂的負面情緒。

樂樂,在所有情緒當中扮演著一個領頭的角色,負責使萊莉的生活過得快樂,快樂這件事情是萊莉生命中擺在第一順位的目標。

而對樂樂來說,其他四種情緒的出現只是在阻礙快樂而已,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這一段,我就已經快哭了。除了樂樂以外的其他情緒總是七嘴八舌的在互相爭論,搶著要操作主控台,讓萊莉變得不快樂,而樂樂除了要不斷阻止、安撫他們,也得繼續力排眾議站在主控台的最中央主導這一切,使萊莉開心。

當時我想的是,天哪,為什麼人活著,想要快樂也會那麼累?

當萊莉搬入新家要睡覺的第一個晚上,全部人都認為萊莉的媽媽只是來宣佈壞消息,事情不會變得更好的時候,樂樂甚至已經一度放棄了希望。這一幕也讓我好難過,如果連快樂自己都放棄了希望,一個人幾乎是不可能變好了。

還好在媽媽的鼓勵之下,讓樂樂重新有了活力回到主控台核心位置。

只是,好景不常,一個人的努力終究有限,現實不停無情的打壓,萊莉終於忍不住在課堂上崩潰,此時誕生了第一顆,萊莉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藍色核心記憶球--憂憂的顏色。

樂樂為了讓萊莉開心,竟不顧規則將核心記憶球取出,場面一度失控,最後自然是樂樂與憂憂兩種情緒與所有的核心記憶脫離了大腦主控室,進入了儲藏記憶的區域裡。


只剩下三種情緒、以及失去了核心記憶的萊莉,瞬間所有的性格島都停擺,瞬間變成一個只有負面情緒的廢人。相信這個狀態應該也是人人都經歷過吧,我也是。你所有原本引以為傲的性格與個性全部都無法展現出來,你就覺得你只是個空殼,對人生與未來充滿絕望,對所有事物都提不起興趣,你只想死,但你甚至還不敢去死。成天胡思亂想,放任這些負面情緒引領你走向未知的道路。

我想我也像是故事中的萊莉一樣,對生活開始完全默不關心,對周遭的人也不聞不問,像極了龍哥罵我的那一段話,他說,「你以為你有在聽別人講話,其實你沒有,你只是假裝你在聽。」說的真好,因為你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你自然也不會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甚至是把任何想法塞入腦中,你甚至沒有腦,你就是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的確,我連喜歡的電影都沒辦法專心看、睡覺一天只能睡四小時就會醒來、我甚至連打了快八年的DotA都打得跟剛玩幾個月的白痴一樣爛。幾乎就像是個死人。

而受到這些負面情緒影響,你就會有一些很瘋狂的點子,以萊莉來說就是她的性格島一座一座的崩毀,她失去了幽默感,憤怒掛朋友電話、曲棍球也打不好,甚至起了翹家的念頭,偷了信用卡。

嗯,我的部份我就不提了,大家都知道我做了什麼事情。


而掉進大腦儲藏記憶區塊中的樂樂與憂憂,則是拼了命的試圖想要回到大腦的主控室。

以我的角度來看,在這個狀況底下我們人啊,並不是忘了怎麼快樂或怎麼悲傷,而是我們正在尋找快樂或是悲傷。樂樂與憂憂尋路前往大腦主控室的這段歷險,其實就是我們人在試圖離開陰霾時相當重要的過程。

萊莉的樂樂與憂憂花了兩三天左右。而我的大概花了一個多月那麼久吧。

在這樣的空殼狀態,你當然會很想要找到一個抒發的管道,而除了快樂與悲傷之外其他的情緒發洩似乎都不會讓你變得更好。而我們又認為「悲傷」是負面情緒、「快樂」是正面情緒,自然而然的我們就會想要去尋找快樂。

這讓我想到我七月中時看了《尋找快樂的十五種方法》,看完以後似乎有什麼東西被觸動了,讓我想要積極的去尋找快樂,並且追求任何會讓自己舒服與放鬆的事物。

樂樂也是這麼想的,她認為她只要帶著核心記憶回到主控台, 萊莉又會是原本那個總是滿臉笑容積極陽光正面樂觀的萊莉,而憂憂則在一次又一次的悲痛之下,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沒有用的廢物,應該完全脫離萊莉的世界。

那就是當時的我,逃避著憂愁與悲傷的情緒,以為不聽不看也就沒發覺,一味的追求各種形式的快樂,或該說是一時的快樂。

但做這些事情並不會讓你變得更好,只是讓你的性格島一座一座的崩毀罷了。

幸好萊莉很幸運,樂樂與憂憂不會分頭走,總是願意一起行動,因此樂樂漸漸的發現了憂憂不少「有用」的部分,甚至憂憂能做到樂樂做不到的事情--成功安慰乒乓,讓他在挫折時還能夠找回動力繼續前行。

而我的樂樂與憂憂卻彷彿像是迷路了,而且兩個人還說:「嗯,我們分頭找路,這樣比較省時間!」然後讓我繞了更大一圈。


來談談乒乓這個角色吧。我認為乒乓的定位大概像是這樣的。

在我們走出陰霾的過程中,我們會重新回想起許多埋藏在我們腦海裡面,那些曾讓你幸福過、曾填滿你的靈魂、曾經是你生命中重要一塊拼圖的人事物。對年僅十一歲的萊莉來說是她兒時的幻想朋友乒乓。對我而言可能是那些堆在抽屜裡好久沒看的卡片,或是久沒連絡的好朋友甚至是舊情人,又像是國高中時打網誌寫文章又冒犯到不少人的白目熱誠。

你會重新想去抓住他們,想像自己如果還是那個狀態,會不會就不會那麼不好過了?

可惜的是時間一直前進,許多事物早已人事已非,套句俗話,回不去了。

掉入垃圾區塊的樂樂與乒乓,就是正在面對一個這樣的情況。乒乓知道自己要消失了,在一度絕望之際又受到樂樂鼓勵,與樂樂一起拼了命的試圖離開這個垃圾堆。

但在他們一起唱著小時候的歌,衝上火箭卻又不斷摔落的過程中,乒乓發覺自己的身形反而越來越淡,他突然明白一件事情,自己已經是過去了。

我其實當下就已經幾乎快不行了,在乒乓都還沒跳車之前,我似乎已經幫他的腦內配好了旁白:「就是因為有你在,所以火箭才衝不上去,你得放棄你自己,萊莉才有辦法繼續過更好的人生。」

是的,乒乓認識到了這點,所以他犧牲了自己,讓樂樂一個人飛越垃圾堆。他明白自己只是過去,若是萊莉想要長大,就不能擁抱過去,而是要向前進。最好的方法就是萊莉必須遺忘自己。

當我看見樂樂成功達陣上岸,聽見乒乓在底下極為興奮的歡呼聲時,我真的相信這段會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落淚。

乒乓:「替我帶她上月球去。」接著就蒸發了啊我的天啊完全蒸發了啊!

當然我認為這不意味著萊莉真的已經完全忘記乒乓了,以後再也想不起來。而只是由於電影設定的過於簡單(強調!大腦的運作真的非常複雜,皮克斯的表現已經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等級了),導致這裡沒有辦法好好處理這部份情節。

在我的解讀下這裡乒乓的消失應該代表的是一種對於過去的執念、心裡的大石頭、阻礙、死結或什麼都好的隨便東西,已完全放下的心境。

唯有如此,一個人才會真正長大茁壯成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再來來談憂憂吧,憂憂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就被樂樂冷落,在樂樂的觀點下她就是個沒什麼用的人,只會造成萊莉的不幸(但事實上,是因為萊莉身上發生了不幸,因此憂憂才有她的功能存在),因此盡可能的希望憂憂能夠什麼都不要做,去旁邊玩沙或看書或什麼的都好,不要插手任何關於萊莉的事情。

甚至還直接表明要他就待在一個圈圈裡面,啥事都不要幹就是最大的幫助了。

這對憂憂來說當然是個大打擊。

但在進入腦中的記憶儲藏區塊後,隨著兩人的相處,樂樂發現了憂憂能做到他做不到的事情。

憂憂:「哭可以讓我慢下來,思考煩惱沉重的人生問題。」

其實從這句台詞就可以看得出來,憂愁或悲傷對人絕對是有幫助的,當你感覺快樂的時候,你很少會停下來思考什麼問題,你不會慎重的去處理很多事情,你就是順著感覺走。

甚至在看過這部片以後,我認為快樂可能也算是一種情緒衝動,像是憤怒一樣。只是快樂很少會讓你感覺「後悔」(畢竟你很舒服),而憤怒會。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樂樂與怒怒是唯二兩個去拿過燈泡的人物,感覺上我們人在突然有什麼念頭時,常常伴隨著的也是快樂或是憤怒。很少會在悲傷或是受到驚嚇時突然想到什麼點子,然後馬上決定要做。

整部片只有怒怒一個人出現過表達像是後悔的台詞,他在萊莉第二次無視媽媽電話後,說了「這太瘋狂了!他不應該翹家的!」這樣的話。但也不要認為憤怒是一種負面情緒,怒怒的表現其實也就跟我們一般平常人會生氣的理由差不多:覺得自己被不公正的對待了。

因此我們會感到生氣。或許亞洲的文化告訴我們盡量不要生氣,也似乎有研究證明生氣對一個人的健康有影響,但這不代表生氣是一件不對的事情,它是正常的,而且它是有意義的。感到擔心害怕與表現出惹人厭、諷刺的情緒也相同,都是為了保護自我不受傷害的一種情緒而已。

並沒有所謂的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或應該說我們依然可以這樣分類,但我們不能用好壞這種非常簡單的二分法來將它輕易的貼上標籤。


繼續回過頭來說憂憂吧。

憂憂在萊莉搬家後,開始不由自主的想去觸碰記憶,或是面板,覺得自己要崩潰了,而她只要一去觸碰記憶,無論是多快樂的記憶也會瞬間被染成藍色。這件事情讓樂樂知道了,因此樂樂開始不斷地阻止她這麼做。

現在回頭想想劇情與我上面自己寫的這些,我想這可能也是身體中的一個保護機制,但樂樂不斷地阻止這個機制,好像我長年以來壓抑自己不去哭泣一樣,到最後萊莉就崩潰了。

可是,樂樂在電影裡一開始做的事情,你完全沒辦法去指責他。因為這樣的行為其實跟我們平常面對挫折時所做的事情,以及這個社會價值觀教我們的沒什麼兩樣,我們發了瘋著了魔的想讓自己從悲傷的情緒中脫離,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好過一點,好像我們只要臉上帶著笑容一切就總會沒事的一樣。讓我想到《失控的正向思考》這本書,也讓我想到自己老是只想著尋找快樂的行為,其實正是將自己推入谷底的元凶。

只是長時間的憂愁肯定也是不行的,你可以看到憂憂一旦憂鬱就進入一個很像廢人的情況,倒在地上什麼力氣也沒有,需要有人拖著她走。因此這裡要提到憂鬱的另外一個功能。

在記憶垃圾堆裡時,樂樂重新回顧了那顆萊莉被全球隊夥伴高高舉起歡呼的記憶球,原來這段記憶之所以會快樂的原因是由於稍早萊莉才輸了球,非常的沮喪難過。

讓他的家人夥伴都來安慰他,最後成就了這麼一顆澄黃的快樂記憶球。

原本自顧自的只認為自己重要,只有自己能讓萊莉快樂的樂樂,才發現其實憂憂也同樣的重要。這一段我看了也是非常鼻酸,幾乎就是整體上我認為最核心的一個關鍵點。

我有說過嗎,這部片兩天之內我看了三遍,這一段我每看幾乎必哭,雖然說第三次的時候我還是拼死命忍住了,哈哈哈哈哈。


這裡點出了一個悲傷或憂愁重要的功能:它能讓人際關係發揮作用,然後這些人際關係能幫助你好起來。因此,當你無論如何尋找快樂都不起作用的時候,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你應該要好好的大哭一場,或是把你難過的情緒釋放出來,不要去壓抑它,也不要去排斥它。

但這還牽扯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你得找個朋友。或起碼是一個願意關心你的人。那如果沒有朋友的人不是很慘?或是有些注定較孤僻一些的人,他是不是注定得被這個世界淘汰?難道這些人(也許包括我)就注定將來會得到某方面的憂鬱症或躁鬱症以後自殺結束他的一生,或成為隔天報紙新聞的頭條人物,封號社會安全網破洞隨機殺人魔,持續被報導一個禮拜?

我不知道皮克斯是想怎麼表達這一段的,就我的理解來看,我傾向於我得到的結論是這樣的,這個結論跟我以前所說過的那些漂亮的廢話都差不多。

我們應該多關心週遭身旁的每一個人。

只要感覺他們沮喪、無助,我們就最好能盡可能的付出我們的關心,讓他好起來。


在故事的最後,樂樂與憂憂終於成功回到大腦主控室,成功的控制住了局面。

萊莉回到了家,與家人再次相遇,悲傷的情緒使他誠實的說出了心裡的話,而他的家人也不太責怪他,一家三口緊緊抱在一起,一個平凡又美好的溫馨肥皂劇結局,卻在這場腦內大探險以後變得依然讓人感覺是個十分出色的大好收尾。

也就在這時,誕生了一顆同時擁有兩種顏色的核心記憶。

這時皮克斯才又告訴了我們新的事情:人的情緒沒有那麼簡單,臉上泛著淚光的萊莉在父母的懷中,嘴唇卻微微地勾出了幸福的弧線。

下一幕,萊莉的記憶球開始出現了各種繽紛的色彩,現在看起來就更像是彈珠一樣了。而新的主控台升級也代表著萊莉的心思變得更細膩了,也就是說萊莉變得更成熟了。

這時的我才回頭想到,在餐桌上一家三口吃飯的那一段,萊莉父母的控制台都長得一點也不簡單,隨著年紀的增長,心智的成熟,你的控制台都會變得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複雜。就跟真實的我們完全一樣。


然後又讓我發現了其實每個人坐最中間負責發號施令的「情緒」都不太一樣,而且似乎年紀越大了這樣的定位就越來越明顯。萊莉才11歲,因此雖然大部分是由樂樂這個情緒主導這個萊莉的行為,但難免大家還是會吵成一團,讓樂樂無法控制狀況。

但長大了以後,你可能就連生氣發飆都得設一道保護鎖,需要多種考量與思考以後再決定將它表現出來,就像萊莉的爸爸做的一樣。而你在與別人對話時也會做更多的確認與試探來判斷你該如何表現你的情緒。

在這些部份上皮克斯的刻劃都非常的精準與無懈可擊。

看完這部電影,我已經更加的瞭解了我自己,也更加曉得該如何找回自我。

同時我也要透過我對於這些情緒上的了解,去更加有效的控管自己的情緒。其實我一直都是以控制情緒引以為傲的人,這陣子來犯了太多我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事情,真的是感覺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我應該也會運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再去幫助更多的人吧,不過首先我最好還是先盡力調適自己狀態才行。


雖然在電影的最後,我們得到的答案甚至跟一開始的問題已經相去太遠了,但也沒關係。

因為也許電影一開頭的問題,也可以是,「當我照著鏡子看著自己的時候,你會不會問自己,你他媽的這段時間到底都在幹什麼?」


對了,我認為主導我大腦行為的情緒一定是憂憂。

我就是太想把憂憂趕出去了,我應該接受她才是。因為她就是真正的我。

每一種情緒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相當正常的一件事情,這麼簡單的事情居然還要在二十三歲的時候看一部電影才能理解。偉大的皮克斯與渺小的我,是時候該讓賢了。


曾經有一本書,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翹家逃學,輾轉去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過著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人生。而我一直感謝它。它叫做《危險心靈》。

而後又有一首歌,對我意義重大,它讓我講出許多不敢講的話,也許樹立了不少敵人,但也結交了一些真心好友。它叫做〈Shall We Talk〉。

現在,有一部電影,目前的我還不知道未來它究竟能替我帶來多大的改變,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股能量,推動著我繼續向前進。它叫做《Inside Out》。

或許我應該把這三個東西合稱為「成就自我三聖物」才對。


這部電影是有史以來戳到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雖然我不像萊莉那麼幸運有個美好的家庭,所以每當我看到跟家庭有關或是那個親情島的時候我就覺得好難過,但我明白這一切也沒關係,就算組成我性格中的部分沒有親情這一塊,我還是有辦法變成一個正常且心智健康的人吧。

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你也能跟我找到一樣的感動,甚至是一樣的領悟。

若是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那你到底還在等什麼呢?


我想在經歷了那麼多以後,我已經不敢說自己已經好了,但我永遠現在會持續想讓自己變得更加成長。人的改變絕對是有可能的,只是絕對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Day by day, step by step.


最後,我們可以一起來重溫LAVA。

我以後看皮克斯的動畫我絕對都會上電影院去的。



加註:

對了,電影裡面出現了許多好有趣的梗,我最喜歡的梗在電影院裡面幾乎沒幾個人笑。

我也不清楚是那一段太快了還是怎麼樣。

在他們第一次上思想列車的時候,樂樂打翻了兩個木箱,掉出了一堆積木。

當時的台詞是:「這些事實跟意見總是長得很像,令人搞不清楚。」

完全徹底婊了人類的思考模式,超有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