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無價書/楊宗翰

你喜歡旅遊嗎?

在我們公司每個月會發一次這個月的新進同仁介紹通知,我發現每個人雖然形形色色都不一樣,可是幾乎不約而同,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興趣欄裡,填上旅遊。

沒人不愛旅遊,真的,即使臭宅如我其實也挺喜歡去外頭晃晃的。

環島到現在也已經快要兩年時間了,仍不時會想起當時的光景,閉上眼睛還是能感受到那些山啊水的,以及純粹地愜意地不斷向前奔馳的感覺......



大家旅遊時都去哪裡?泰國、日本、馬爾地夫、緬甸、越南、菲律賓、香港、中國、雪梨......遠一點的可能是洛杉磯、紐約、加拿大......或是巴黎、倫敦.......幾個我比較我常聽見的地名、都市名,或更大範圍的國名。

我本來是很想嚴肅地介紹這本書,比如說: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是一本告訴你這個社會無窮無盡的問題,以及欲望,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類在環境上的破壞與浪費造成的書。
......但說真的,也沒有什麼好嚴肅的,我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吃吃傻笑,時而感到驚奇,時而又不斷點頭稱是,有時感到噁心,憤怒。甚至覺得徹底的心碎,是的,你沒看錯,心碎。

想了一天,我想,我覺得我應該如此理解這本書:

《空屋筆記 免費的自由》,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作者楊宗翰,描述他2013年去克羅埃西亞作交換學生期間發生的故事,是如何影響了他的價值觀,以及改變他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看法。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得以從井中窺見,其實我們一直以來堅信不疑的生活方式,或許並不是所謂的真理。

我相信大家都喜歡旅遊,喜歡旅遊的人多半也都喜歡旅遊書,想像自己就處在那個國家,那個文化,那個文字或照片裡所描述的場景與氣氛裡。

可是大概很少有人去過克羅埃西亞,或很少深入了解你去旅遊當地的文化。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把旅行當作是一種逃離「普通生活」的方式,覺得離開自己平常的生活才有辦法大口喘氣,於是他們的生活產生了一種奇怪的循環:努力地賺錢,然後買了機票花錢出國旅遊,把僅存的錢都花光,好好放鬆,直到回國以後同時回歸人生的苦難。

我覺得好奇怪。(縱然旅遊跟旅行,其實是兩個有點微小差距的概念,而我在這裡有點刻意將他們混淆。)

不如,我希望你們就把這當作一本旅遊書,當作一篇篇的旅遊軼事一般,或許你也能在讀它的過程中,聞到一絲絲稍微遠離現實生活的空氣。


事實上,這本書是楊宗翰(作者)本人的無價書計畫,他希望這本書可以不要作為一個商品,是能夠不斷流動下去讓人閱讀的。

拿到這本書的人,可以自由定價傳給下一位想要的人,或讓想要的人以任何方式(當然,是你們彼此都同意的方式)來交換這本書。

引用自無價書計畫
現在,我把之前部落格的內容都收錄在這本書裡頭。這不是一般的書,而是一本「無價書」。這本書自由定價,要付多少錢就付多少錢,但是這本書只能夠被拿來閱讀,不能夠被擁有。我希望讀者閱讀完後,在空白頁簽名、留言,然後把這本書拿給下一位想讀的人,並請他看完後同樣簽名留言、再傳給下一個人。這樣一來,這本書不會因為被一個人看過就變成進入書本的墳場——書櫃,反而會因為被不同的人看過、留下不同的痕跡,即便是原本相同的兩本書,最後也會因為被不同的人閱讀過而各自成為獨一無二的無價書。

由於我是直接從作者那邊得到這本書的。因此目前在我手上還幾乎是全新品,是很想傳給下一個人,但卻在選擇對象上感到很猶豫(我本來要讓喬雅先看的,她是可怕的零雜物外星人,應該很適合這本書),所以暫時還不確定我接下來會傳給哪個目標,也許我應該趕快找一個陌生人脫手,這樣我才不會這樣憂心忡忡的。

訂閱楊宗翰的專欄也已經快要一年了,本來就超喜歡他寫的東西,每次看完都會想到:自己明明身在如此功利主義的台灣,卻還是能感受到書中文字的思想似乎與我心靈相通,令我總感動得眼眶發紅。

我想我現在會成為一個比較常散發正能量的人,可能也是拜他寫的東西所賜。
 無論如何,這本書的摘要頁碼我寫了一大堆,我甚至想把整本書直接抄下來,不過,反正這些東西其實全部都找得到來源。

之所以摘下來,只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看見而已。

那麼開始吧。

--

封面與封底(沒錯,這也是我的書摘之一)

第一章、佔領屠宰場

Page 7
對我來說,多數人之所以視錢如命,並不是因為他們內心貪婪,他們其實就只是想要過更好的生活,而金錢,是他們唯一知道的方式。

Page 19
跟「沙發衝浪」一樣,「搭便車」讓我們重新相信,那些從小到大一直被教育著不應該相信的陌生人們。來回上百封的email,雖然彼此從沒見過面,但卻早已熟到不行。

Page 25
「佔領空屋」基本上絕對是對財產權的侵犯,我認同squat絕對是一種違法的行為,但是當這個社會已經有這麼多人買不起房子,財團卻買下整塊位在黃金地段的工廠或空地放著不管,等待它增值賣掉,而且一放就是十年、二十年。建設公司不斷使用重劃的名義,拆掉正住著人的舊房子蓋新大樓,原本已經買不起的地段,現在變得更貴更買不起,許多房子就被閒置在那裡。我們居住的空間越變越多,但住得起房子的人卻越變越少,買的起那些大樓、豪宅的年輕人又有幾個?又有幾個是真正需要一個居住空間的?

Page 26
「我們在來到這個世界以前,都曾squat在我們老媽的子宮裡不是嗎?」——安東尼亞

第二章、文明以外的生活

Page 31
「喀嚓!」莉亞冷不防的在黑暗中對我拍照。這已經是今天第四次了,因為她的手機在羅馬尼亞的時候不見了,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要看時間就得用她的相機拍張照,然後看一下那張照片的時間。

Page 37
事實上,直接去買一桶全新的鐵釘,絕對比給一個工人最低薪資請他去回收舊鐵釘還便宜,而且還是全新的。但是怎麼可以這麼做呢?明明有許多資源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現在卻因為回收的成本太高而不做,寧願繼續消耗全新的資源,然後放任那些舊資源成為垃圾、造成汙染。回收給的錢太少,因此人們寧願買新的;如果調高回收的價格,又會有人專門用低價製造的「全新垃圾」來回收,這個問題還真是兩難。

Page 49
「你是崎那(Kina)嗎?」
「不是,是台灣。」
「喔!臺凡(Tajvan)!」通常他們會發出驚嘆,然後興奮的跟我說,他們家的雨傘、外套或是腳踏車就是臺灣做的。沒想到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出口的一堆輕工業產品,他們這群克羅埃西亞人竟然從南斯拉夫時期用到現在......

第三章、克羅埃西亞交換生

Page 51
跟好多人聊過天,看了好多人,聽了好多故事,我所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是發現這個世界上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好人,應該說,並沒有人天生就想要當壞人。然而,這個社會卻讓無數好人不得不做壞事——即使明瞭自己工作背後的陰影,他們卻別無選擇,只為了養家活口。銀行家、保險推銷員、醫生、藥劑師、屠夫、農夫,甚至老師、教授、科學家等等,我確定相信絕大多數都是關心社會、愛護家人的好人,只是他們被兩個東西壓著:制度跟利益。

Page 57
雞眼睛哲學課
「你們都知道,目前肉雞、蛋雞,多是養在雞籠裡,因為籠子太小、太擠,這些雞很容易恐慌、互相攻擊甚至拔自己的羽毛,所以業者必須把牠們的爪子跟鳥喙都剪掉,以免牠們受傷感染。現在,有科學研究證實,如果我們把雞的眼睛戳瞎,牠們就不會對擁擠、黑暗的生活空間感到恐慌,也不會互相攻擊。相較其他看得見的雞,盲雞的存活率、換肉率和產蛋量都比較高,而且也沒有剪喙的必要性了。如果你們是業者,會把那些雞戳瞎嗎?」

Page 66
除了吃以外,他們也不會穿貂皮大衣或是牛皮靴之類的動物皮草、皮革類製品;他們不使用蠶絲所製成的絲綢、蠶絲被;而且,他們不會去印度體驗騎大象或是騎駱駝;他們不會去看馬戲團、看獅子跳火圈,或是去海生館看海豚表演。當然,他們也不會想去逛那些終生囚禁動物然後說要做生命教育的動物園。

Page 69
我絕對不是要恐嚇大家說什麼吃肉、喝牛奶,或是去動物園、抹化妝品就是殘忍的王八蛋,絕對不是。我只是想要促使人們對自己平常吃的、用的、做的事情有所意識,去理解那些被市場、法律所抹殺掉的生產過程。每個人會有自己衡量的方式,也許有人不吃肉、不吃蛋,但還是會使用動物實驗的產品;也許有人停止使用那些產品,但還是偶爾吃吃肉,打打牙祭。這都無所謂,至少這是他們在理解他們行為後做出的選擇,而不是盲目無知的認為因為他們不知道,所以跟他們無關。

第四章、Freegan

Page 76
然而現在大家都知道,整個關係鏈被硬生生往下拉了一階,人類只吃最佳賞味期的食物,而許多還可以吃的食物則被拿去餵豬、甚至直接拿去做堆肥。真實的情況或許還更嚴重——然人類只吃掉大約一半的食物,剩下的也只有極少部分會拿去餵豬,許多直接被拿去做堆肥,而絕大部分,卻仍是被丟去掩埋場或焚化爐,然後,我們卻同時恐慌著糧食危機跟原物料上漲。

Page 79
在歐洲最病態的,大概就是「歐洲蔬果共同法規」。這個法規為了確保整片歐洲大陸的蔬菜水果品質統一,將蔬菜分成了優質、一級跟次級品。連次級品都稱不上的蔬果,在法律上即使送給慈善機構,都可能會被罰上千歐元的罰款。
然而,他們檢視蔬菜品質的方式,竟然完全取決這些食物的「長相」:胡蘿蔔直徑不得小於一公分、小黃瓜必須是筆直的、馬鈴薯必須是圓形而且大小要一樣、蘋果的紅色要均勻分布、香蕉只能進口固定曲率弧度的......。我實在很難想像,有人可以義正嚴詞的說筆直的小黃瓜會比彎曲的小黃瓜好吃,更何況,今天已經不再是好不好吃的問題了,他們是認定——彎曲的小黃瓜是不能吃的!

Page 83
保存期限到底是什麼東西?一項產品不會因為保存期限一到就爆炸,或是在一夜之間變成有毒。那個數字只是廠商跟消費者間的風險評估遊戲,要讓產品容易被賣出去,保存期限越久越好,但是如果產品在保存期限前壞掉,並且被消費者吃到的話,那他們的聲譽就完了。
用信賴分布區間來猜的話,他們應該只能允許不到百分之五的比例會在保存期限到時壞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推估,約九成的食物即便過了保存期限,都還是可以吃的。然而,多數人早已經不相信我們有判斷食物可不可以吃的能力了。

Page 87
「每一天,我們都可以從那個垃圾桶裡,找到兩隻全雞,兩隻完完整整的全雞耶!你能想像嗎?」馬可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兩個的眼淚幾乎同時滑了出來。
這兩隻雞,一出生就被剪喙、剪趾,生活在極度擁擠且不見天日的雞舍裡,瘋狂被餵食著不知道什麼成分的飼料。迅速長大增肥後,就被工人們粗暴的抓起來甩到籠子內,經歷無數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水、沒有食物的旅程被送到屠宰場,然後被人道的割喉、放血、拔毛、肢解,裝入保鮮膜內送到超市的冰箱裡。
一直以來,牠們都以為牠們的天命就是好好長大然後被人吃掉,結果幾天過後,卻因為沒有人購買而被丟到垃圾桶裡,變成垃圾。這就是牠們的一生?牠們平白無故受了這麼多的折磨,結果下場竟然是被丟到垃圾桶去? 

Page 88
是怎麼樣的文化,可以讓這樣子的行徑變得理所當然?我完全不能接受一個生命可以被如此的對待,馬可也是。於是,我們重新開始吃肉。即使我們知道,這些肉可能撐不上新鮮、可能被打了生長激素、抗生素或是瘦肉精,但我們沒辦法就這樣讓牠們被丟在垃圾桶裡。對我們來說,將這些肉帶回去好好料理然後吃掉,是我們當下能為這些生命帶來最後一絲尊嚴的唯一方式......

第五章、禮物經濟

Page 123
常常有人聽到我在做的事情都會說:「喔!這個很多慈善團體或宗教團體都已經有在做了,快到期的食物有食物銀行會回收,舊衣服或是二手物資也到處都有人願意提供給災民或是弱勢族群,許多寺廟或是教會也會提供食物給遊民吃,這些需要的人都已經有非營利組織在幫忙了。」  

但是,我並不想要當好人或是善心人士。
驅使我想要做這些事情的,一直都不是愛心或同情心,而是憤怒!
我憤怒的,是媒體整天遊說我們說你很醜、很失敗,要穿這個、要吃這個、要買那個才可以。我們消耗了一大堆資源、剝削了一大堆員工在生產、設計、運輸這些物品,卻還是不斷蠱惑人們把可以用的東西丟給慈善團體,再去買全新的以「促進發展」。

第六章、來自陌生人的訊息

Page 138
大仔心中的世界就像是烏托邦,他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車子、手機、相機......等所有的東西,基本上都以足夠全部人使用。車子就在路上,想用就去開,開到目的地就放著讓別人開走;想用相機什麼的就去拿,用完再還回去就好。這樣一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最有價值的運用,而不是什麼都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Page 147
「珠寶這種東西,絕大多數是中國、非洲或東南亞等國提供原料,送到香港跟臺灣這兩處集散地後,再被歐洲公司買下,運到印度齋浦爾切割琢磨,然後送到法國、義大利的名牌精品店。最後,再由大陸觀光客用一百倍或一千倍的價格,開開心心地買回去退稅,然後帶回家鄉......」喬瑟夫說。

Page 149
「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身後都有一個只屬於你的訊息,人們終其一生,嘗試著去發掘、去解讀這些訊息。」 這是喬瑟夫從一個伊朗老先生口中聽到的一句話,這是一段值得讓我花一、兩個小時邊走邊咀嚼的句子。

Page 154
下飛機後沒幾天,他就把身上的錢跟行李全都送給別人,然後四處流浪。通常,他都待在森林裡面,到處摘水果維生。
「然後上個禮拜,我把護照也燒掉了。」 東尼看到我驚訝的表情,接著繼續解釋:「因為護照不能代表我啊!我不能接受當我在機場的時候,那些海關竟然要看到我的護照,才願意把我當作是個人。」
他說他相信人是不應該有任何區隔的,無論是性別、膚色、長相甚至是國家。我聽過無數人說過類似的想法,但從未看到真的有人因此拒絕使用護照的。

第七章、空屋筆記

Page 169
我們應該為他們所受的不公平、不正義感到憤怒及控訴,而不是為他們的受苦感到同情,嘗試著一些治標不治本的安慰。飢荒的災民最需要的不是援助,而是停止這個囚禁他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經濟模式。
讓那些難民受苦的,不是乾旱、不是饑荒、不是愛滋病、不是瘧疾、不是燃燒的廢氣,更不是因為他們懶散不工作,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在那個地方,沒有錢,而我們......有錢。

Page 172
在克羅埃西亞住了快半年的空屋,我還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漸漸理解那群傢伙到底在想什麼。我很確定,在臺灣,「占領空屋」這個觀念並不會比死刑或是同性婚姻等議題親民多少。
人們因為不理解而批判;人們因為嘗試著去理解而尊重。
(People judge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People respect because they try to understand.)
--

如果你看完以後,開始對這些概念或書中所提到的故事有了興趣,你不一定要真正得到這本書也能得到這些資訊。

部落格空屋筆記裡面就有書中收錄的全部內容,事實上,這本書完全是出自這本部落格裡的。之所以會做成書,目的自然不是想賺錢(畢竟都叫作無價書了),也不是想紅。而只是希望非經常性在網路上收集資訊的用戶,也能夠吸收到同樣的知識。想藉此透過書本的媒介,觸及更多平時碰不到的大眾。

公視的節目〈誰來晚餐〉中,也有介紹並分享過楊宗翰的理念與想法。


確實吸收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我其實是一個動物權利論者(或是半個),一旦能被系統化地分類以後,突然就再也不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異於常人了。畢竟這種想法尚未在臺灣發芽生根,而只是生活圈週遭的人們,甚至是遍及整個臺灣,本來就很少有這種想法的人罷了。

這可能是我有史以來寫過記過最多東西的書摘,我的手好痠好痠。

而昨天閱讀完空屋筆記的心情,就像是真正走訪了一趟克羅埃西亞一樣。

或許,我也因此真正感到放鬆了。

但旅遊絕不只是娛樂消遣而已,在別的土地上吸收的養分,我們都能帶回來自己的土地上播種,或許有一天,真的會有什麼生根發芽。

我想那才是旅行的意義——旅行裡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吧。不是陳綺貞啦!


雖然我還不確定想在書本最後留些什麼話,但現在我已經幾乎等不及想把這本書轉手給下一個人了。

如果你真的想要拿到這本書,你可以留言給我。或設法用任何管道聯繫到我,來用任何我會有興趣的方式交換這本書。

雖然我光是想到有人會想要這本書,我就已經覺得非常有興趣了。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還是炫耀一下。


晚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