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7

週記:WK40

本週週記如下,我就不廢話了。
 
 
**
 
9/30
心情指數:3/5
誠實指數:3/5
 
  • 夢寐以求的颱風假,又是廢了一整天,工作的群組訊息我幾乎一個都沒回。
  • 所以對即將要到來的星期二有點緊張
  • 重溫了一次絕地救援,我總是對這種眾人團結合作齊力一心做同一件事情的劇情沒什麼抵抗力。
 
**

10/1
心情指數:3/5
誠實指數:3/5
 
  • 做了一個夢,夢不代表什麼,夢中的人事物也不代表什麼。必須這樣說服自己。
  • 今天因為系統異常,所以我有兩千八百多筆訂單要一筆一筆審核,眼睛快脫窗,手指覺得僵硬動彈不得,我弄了四個小時才做完。
  • 跟別部門的同事共用一個水槽洗東西,然後聊了一下天。
  • 我轉貼一則韓國瑜的徵文比賽給我媽看,結果他跟我說是假消息,看了一下發現查證可信度還真的有問題。
 
今天我在臉書上轉貼了一則迷因,前同事來留言說她看不懂,需要解惑。我在思考怎麼解惑的過程中,突然有了一點感觸。

我想到陪伴其實跟理解是有關聯的,當我們在說理解,其實我們在說的是陪伴;當你對一個人說「我不懂」的時候,他聽見的是「我不想陪你」。而對方如果說,我懂,我們忽然就會感覺自己沒那麼寂寞了,覺得自己,被陪伴了。若是你想陪伴一個人,你不能只是聽她說話,然後在你不懂的時候誠實說你不懂。你可能還要積極詢問他,「如何能懂?」

我轉貼的這則迷因,其實是一個有點黑色幽默的幽默。對一個笑話發笑,很多時候是出於理解——你得先理解笑點,才會覺得好笑。正因為我能理解主角的動機,又或是我在笑點身上看到了我跟笑話主角一樣的特質,所以我才會笑。就像我們有時候能在書本中讀到感動一樣,感動的原因是因為對方字字打中了心坎裡,你與他有了情感上的連結與共鳴,是什麼產生共鳴呢?正是對方所敘述的事情,對方所想過的事情,你也曾經在某一個相同的時刻有著完全相同的感覺,就在這一刻,你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有一種不再寂寞的感覺,原來這些事情,不是只有我這樣想……所謂「感動」二字說來簡單,其實是這麼複雜的一串近乎像是化學反應般精粹而成的結果。

能夠理解這則迷因的人,在內心深處肯定也有一個部分是這樣想的吧,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活著受苦受難的時間居多,但又沒有勇氣去死,於是在人世間載浮載沉,隨波逐流又不願隨波逐流地掙扎。而,死神送來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我們只需要做的就是假冒他的身分……

第一時間就讀懂了這則笑話而且發笑的人,除了笑之外,可能在心底其實有著淡淡的哀傷,可是又覺得因為這則笑話又被安慰到,又有了被陪伴的感覺,這麼多複雜的情緒攪和在一起,然後我們的大腦產生了認知的失諧、情緒的衝突,然後身體只好以笑作為回應。

我又想到余佩真在專訪說她的專輯主題是「陪伴」,難怪我聽她的專輯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被溫柔的手捧住後腦杓的柔軟的舒服的窩心的感覺。她的歌曲抓住了我們共有的某一種生命體驗,使我感受到一種溫柔的同理,理解等等,這就是陪伴的感覺吧。

**

10/2
心情指數:2/5
誠實指數:3/5

  • 被顧客請喝咖啡,聊了一下天,上一次有類似這種對話的時候,令我萌生了離職的念頭。這一次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暫時也說不上來。
  • 昨天晚上特別晚睡,所以今天其實特別沒精神。
  • 今天感覺自己跟特別多的人說了話,我應該來數數到底有幾個人。

騎車回家的路上,覺得今天好像跟特別多的人說話,平常我會對話的對象可能不超過十個,不如我可以來算算看今天到底有幾個人。

就從早上開始來點點名吧。我跟奶奶說話,然後到倉庫去,跟Sunny、Rain、Tina、喬欣,早餐店的老闆、Wayne都有說話。

鈺翔,兩個郵局的派遣工、小軒、四位大宗顧客、便利商店的店員、涼麵店的老闆娘。然後下午回到公司,跟Daisy、喬雅、怡雯、Sammi、Judy、Dora、Jennifer、Anna、Nancy、Lily、Louise、Kelly、Yuki、稽核部的Judy、Jones、Kent、Tobey、Helen、Lawrence,Evelyn、Coco、Rita……下班之後是機車行老闆,椒麻雞便當的老闆、美吟、我弟。

不知道有沒有全部記進去了,大概用手點了一下,我今天跟四十三個人有著長短不一的對話,真正有用到聲音的那種對話。對我而言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有時候我覺得訓練記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都要好好空一段時間來回想今天一整天做了什麼事情、跟什麼人講話,從中獲得什麼。今天的我特別有時間做這件事情。

我應該說過一百次我很懼怕社交,也很不擅長社交,我老是認為跟人社交會耗費我絕大的精神力,每天只需要極少數的社交能量就可以了。但認識我的人常常又會說我蠻會跟別人交流的。

我覺得我當然不是不會社交,只是我擅長的部份是一對一的交流(如果這樣還能稱之為「社交」),保持重心、注意力,與彼此完全投射的交流。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會感受到我特別地投入與專注,或許當我用正確的方法與人溝通的時候,我不會損失能量,反而會不斷地在交流中獲得能量,然後使我益發有精力;如果我覺得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消耗,那可能就是源自於我使用了錯誤的方法跟對方交流,使我不斷有被磨損與挫折的感覺。

所以我有一個體悟:若我們用錯誤的方法去做事,其實是在經歷一個不斷受挫的過程,它要你相信你做不成事,其實不是。如果我發現自己正在受挫,那麼我只是需要停下來,重新尋找正確的方法。

另外,昨天讀到一首英文詩,我發現我原來還蠻喜歡這種簡單又深刻的英文短詩的,分享給大家。
 
〈Stop〉
Learn to stop  saying it's ok
When it isn't.

**

10/3
心情指數:2/5
誠實指數:3/5
 
  • 臨時起意去看電影《地下狂熱趴》,我總是覺得人與人的相遇與別離是很浪漫的事情。
  • 今天一整天上班都很恍惚,不確定自己在做什麼,到了四點左右才開始重振旗鼓。
  • 聽美吟發表電影感言,結果她講得哇哇哭了起來。

**

10/4
心情指數:3/5
誠實指數:4/5
 
  • 清晨爬起來弄工作的事情,跟主管報備一下要補眠以後就不小心睡到快中午才起床。十分墮落囂張。
  • 補眠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在豪宅邊呼喚泰山
  • 我的水瓶又掉了,我實在是不想再買新的了。
  • 今天跟撐傘碰面聊天(她好像喜歡別人這樣叫她),原因是因為我前天夢到她所以我就問她最近過得如何。
  • 看《返校》,拍得不怎麼樣,可是我還是被感動到了。

關於《返校》電影,有一篇我覺得非看不可的心得,請往此處去。
 
**

10/5
心情指數:2/5
誠實指數:4/5

  • 白晝之夜實在很令人惱火,我沒有辦法接受在豪宅、旅館跟百貨公司旁邊跟「藝術裝置」自拍打卡。
  • 所以我很後悔。我應該去巨獸搖滾的。接下來我要寫很長一篇的抱怨文。

這一屆策展的主題叫做「雙面芭蕾」,官網寫道:『策展主題「雙面芭蕾」以市民身體的參與呈現大內的文化現實和未來想像,在物質/精神、黑夜/白天、動忙/緩慢間創造獨有的美學經驗和歸屬感,一個屬於在日常裡,平凡但驚艷你我的城市文化體驗。』

看完之後我覺得其實寫得還不錯,其實我這次的心情也有符合到這次的主題:我在期待/失望的落差之間創造了焦慮/後悔的矛盾衝突,同時激發出了我心中的藝術魂,迫使我必須寫下自己對於白晝之夜的期許與心得。

我對白晝之夜很失望有一個緣故,很可能是第一屆辦得太好了,而其他的都相形見絀。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接下來我要好好地來傷害傷害一下。

讓我回頭來說第一屆吧,第一屆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整個場地動線規劃非常簡潔、藝術裝置、各類表演的密集度與變化度都恰到好處,當時的場地以北門為中心(柯文哲的第一個「政績」),往上延伸至大稻埕,往下延伸至二二八公園。主題意象是「光」,也許象徵著希望還是未來什麼鬼玩意的,畢竟2016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一年(對非國民黨支持者來說)。並輔以「好呀!大家都不要睡~」作為標語,讓民眾真的整夜流連忘返。在路上,你可以看到許多特效燈大範圍地打在台北城區內舊有的建築物上,刻畫著不同的符號與意象。幾乎每過一個馬路就會看到超過一個以上的,截然不同的藝術裝置,一路上目不暇給地左顧右盼,卻還是看不完。活動範圍單純的路線讓你只要沿著指標路線走,就幾乎不會錯過任何東西。我光是在二二八公園就待了快要三個小時沒有離開,後來更是從二二八公園走到大稻埕又走回來來來回回兩遍都不覺得膩。

那天晚上我從七點多到現場,一路玩到兩三點都還捨不得回去。整夜開放的美術館與光影表演,還有藝術系學生自發帶道具來「圍爐」跳營火彈吉他談天說地的景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除了警察到了半夜開始制止民眾播放音樂,甚至差點發生衝突以外,以第一次舉辦來說,絕對能稱得上是一次美好的(雖然還不算完美)藝術饗宴。

這也使我開始每年都滿心期待十月的第一個週末的來臨。


第二屆雖然沒有第一屆來得好玩,但整體活動的路線規劃也承續第一次的感覺,從台大一路沿著羅斯福路延伸到自來水園區以及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幾乎單純的路線一樣可以令你不錯過太多東西,同樣以「好呀!大家都不要睡~」的標語,依場地分成三種不同的主題:椰林電光寶藏(差不多就是電音+聲光)、溫羅汀獨立寶藏(近距離的藝術裝置互動)、跨文化尋夢寶藏(新文化與復古文化參雜交織)。

雖然場地稍微比較分散,羅斯福路上來來去去的車聲使得藝術感沒有這麼強烈,但我還是對那場活動有相對深入的感受。我記得其中在一個攤位裡面有發表感言換獎品的活動,活動人員問我認為藝術是什麼,要我寫在紙上,再唸出來。我想了一下,我說我認為藝術是生活中的實踐,不是打卡拍照。那至今還是我的心聲,藝術不會被藝術節給壟斷,不會被活動給壟斷,也不會成為只是眾人湊熱鬧只是貪圖有趣、用以打卡拍照的慶典。


第三屆辦在中山北路以及圓山公園一帶時,主題是「顛倒之城」,那一次把活動分成兩塊場地,彼此距離是需要用到捷運才能節省時間地通行。相較之下我的感受,又比前次更失望一點點,首先是活動路線的混亂,好像沒有辦法走一條路就看完全部的東西,我第一區逛完的時候就覺得腿很痠了,但覺得還沒有看到什麼「重頭戲」。甚至還要搭捷運移動,雖然他們有在捷運裡面放音樂表演,好讓在兩地間的參與民眾不在通勤的過程中流失參與活動的感受,不過我好像錯過了當時的時間,所以聽到捷運逼逼逼聲響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有點「解」的。

同時,再來是打卡裝置而非互動裝置的增加(大型標的物)變得較多,也讓我變得比較不太喜歡,以互動性來說,我寧願希望有四五個小裝置散落在一處各地,也不要一處只有一兩個大型藝術裝置,讓每個參與者都只能做一樣的事情——對著它拍照、或是看著它發呆,但裝作好像自己正在深思,對此很有想法的感覺。

所幸圓山周邊區域仍有藝術展覽作品令我賞心悅目,只是礙於時間與體力所限,我當時並沒能將圓山那區逛完,算是比較可惜。


第四屆給我的心得,就是我完全一路上都在罵髒話,然後被擠得水洩不通的人群搞得七葷八素。在百貨公司旁邊搭舞台表演電音?真是一個好主意!聲響喧囂到一個不行,要是你說這是以電音跟名牌包為主題的菜市場,我可能還會覺得這種表現方式有點想法。

這次雖然場地相對較小,但各類藝術裝置呈十字狀分散於各處,你很難靠著一兩條路線就完成全部裝置的探勘,再加上人潮的擁擠,走在人群裡面真的有一種自己正在上班通勤時間趕車的錯覺。水門外的兔子與月亮相望,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中秋節才過沒多久,真是應該把活動直接改名成「後中秋之夜」。

有人說今年的白晝之夜像是燈節,我大體上同意,只是月光遠比地上的任何一個「裝置藝術」好看多了,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低頭跟大家擠得水洩不通呢?場地布置得十分混亂,很多時候我甚至分不出來路上有的任何一個建築物,是白晝之夜才有的藝術裝置,還是他本來就在那兒?

路人的行為像是在逛夜市,一堆人坐在馬路中央拍照,談天,是比較難得一見的景象沒錯(這件事情其實在凌晨就可以輕易地辦到了),但這跟藝術一點關係都沒有,頂多只是把敬業三路當作伯朗大道,「喔我在晚上七八點通勤時間還可以躺在馬路中央拍照」之類的台北俗體驗罷了。即使我必須退一步說,藝術也是有雅俗之分,但藝術作品之所以要做成「藝術作品」,不就是因為創作者必須要用一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出他想傳達出來的東西嗎?也許單一的藝術作品都有他獨立的意義,但在這樣的氛圍底下,恕我真的沒有辦法耐住性子看完每一個藝術作品,也無法靜下心來在人聲沸騰的街頭中排隊玩VR眼鏡。

這邊無意冒犯觀眾與藝術作品,畢竟無論平時未有對藝術或議題能夠深入思考的大眾,或是每個藝術家與他們嘔心瀝血的作品都是相對無辜的,雙方只是在錯誤的時間相遇在錯誤的地方罷了。2019整場白晝之夜活動的主題與意象是什麼,我至今仍是無法參透明白,而這場盛會除了帶來了泡泡紙般的打卡與限時動態以外,它又啟發或陶冶了人們多少文藝性靈?

我不想把問題泛政治化,但自從2016以來,我對白晝之夜的期許與信心就好像台北民眾當初對柯文哲的期許與信心一樣,正在逐漸地衰減當中。多少的柯粉如今已經變成柯黑,菜醬前年還會說他有去白晝之夜繞繞,結果今年我一回家,上遊戲的語音頻道跟他打招呼,他直接一開口就說:「你去白痴之夜幹嘛?白痴。」

白痴之夜,對,我就是大白痴,才會期待白晝之夜期待這麼久!

或許這一年會是我參加白晝之夜的最後一年。我不敢說明年的我會如何,但如果明年這個時候的我,仍有意願要去這個活動的話,我得想一個截然不同的策略才行。比方說挑一處表演好好地坐著看完,然後早早回家喝啤酒睡覺,就把它當作一場電影,我只要專注其中就好。

唉,我真的是太失望了。

**

10/6
心情指數:4/5
誠實指數:4/5

  • 去低端曉城吃飯玩桌遊,我居然一直輸。
  • 之後去了象山,我總是覺得那條路太陡太陡了,走得非常喘。
  • 最後去大賣場亂買零食,我又有跟山一樣多的零食了。

今天很難得在外面跑了一整天行程,拍了不少照片。最後我還是忘了去巨獸搖滾,但總之我很充實,算了。

**
 
 
 
 
當週結語:
 
其實沒什麼話好說,我覺得我上面已經打很多很多字了。可能我這週比較憤世嫉俗吧。
 
還請老師評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