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時光之硯所提到的電影大部分較深,對電影情節的著墨也特別多,寫的就是電影本身帶給他的感覺,有時候我會不敢看他的影評,他對自己的文章標準總是比較高,而如果我對他所描寫的電影沒有同樣的感覺,我其實是有點慚愧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對每部電影有同樣的感覺。只是我大約是從開始用SOSReader以來才認識他,他在SOS Reader上的專欄《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無論每一篇都無懈可擊。
只是在上頭的許多電影,其實都是好幾年前我看過的電影,那時我對「電影」也許尚未開竅,只是當成一門娛樂,殺時間的活動之一,不像我一直以來對寫作那麼認真(說認真也沒多認真,其實一直處於一個半調子的狀態)。
當聽說他要出書時,我其實是有點驚訝的,然後,我其實沒有參加到預購書的活動,但我還是無意間在書店發現了它,然後就直接把它帶回家了。
我閱讀的順序是這樣的:我先挑了幾篇我已經看過的電影開始看,比方說Sing Street、LaLaLand、Inside Out等等......然後我才翻到第一篇,一篇一篇無論是看過的還是沒看過的電影開始讀下去。
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讀到《花神咖啡館》吧,我才真正發現了張硯拓特別的地方,或應該說開始跟他有一些我覺得我們其實有點接近的連結?——我們都無法理解花神咖啡館。
我有個朋友(慣例,對又是他)很喜歡這部電影,還因此買了DVD,現在擱在我家,我還沒有動力打開來看,可是讀完他的心得意外的發現跟三年前的我神似以後,我決定要真正把這部片拿出來再看一次。
也許,也許現在已經對電影有些心得,真正在觀影之路上入門的我,會再次得出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而那是電影最最迷人之處。
看電影需要消化,讀影評也一樣。
我斷斷續續地讀他的影評,過了幾天,我發現他居然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的活動,在閱樂書店,不得了了!我開始加緊速度地讀。而且我畢竟想參加《回憶的餘燼》的抽獎活動。我本來就有這本小說,而且算得上是去年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雖然去年我並沒有看太多書)。
當天我就趕快跑到活動現場,卻聽書店的店員說,名額已經滿了,你可能要賭賭看。
我差點以為我不能參加了,我都帶著書,到這裡坐了兩小時,還好,最後的最後,他們同意讓我臨時參加,並順便把我加入訂閱方案中。
我就這樣拿著一張小紙條挑了一個位置坐下來。
嗯,張硯拓首先先提了他自己的過去,他是怎麼開始寫影評的,又是寫了多久,中間歷經多少問題……其實他說的我幾乎點頭如搗蒜。
雖然我從來沒有想以職業寫作為目標(因為我連自己想寫什麼都不知道,而且我寫的東西總是涉及很多私人層面,你們都知道的我說過很多次了——這也給我帶來很多困擾),只是一直斷斷續續地寫,或是又因為各方面的受挫而不寫。等等。
他在當中表達了許多他對電影的態度、想法與感覺,或一大堆相似的名詞,可以說跟我有非常多雷同之處,我相信買他書的讀者們應該也都是如此,只是我在他描述寫作的過程裡特別有感。甚至一度差點(又是差點)熱淚盈眶。
當別人問他有沒有不喜歡的電影,或影評的時候,他的回答都跟我想的幾乎一致,而他又釐清了更重要的一點:有一些影評實際上其實不能稱之為評論,或應該說現在的讀者們閱讀影評想得知的其實不是你主觀的心得或分析,而是資訊。
最後,Q&A時間時,有一個人發問了比較深入的問題。
「你說,在你書寫這些影評的過程,其實像是一步步把自己『拼』回來;那請問你又是在哪一些方面上,被拉扯出一片一片的呢?是事業上、家庭上、愛情上......等等。」
這個問題其實也許有點私人,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卻突然有一個更大的想法,或許這個問題一點都不私人,甚至這是全人類都共同面臨的問題。
我幾乎已經衝口而出想代替他回答:「生命本身,不就是一個把我們四分五裂的過程嗎?」而且我嘴裡甚至已經喃喃自語......還好沒有人聽到。
他聽完了問題,只是回答,嗯,都有。雖然那是一個很八股的答案(照他自己的說法),但竟也與我認為的答案有些相似?
我又想,或許所有的娛樂活動與心靈滋養,都只是提供一個暫時把我們拼裝回去的錯覺,令我們感到全然,感到完整,但生命終究會走向凋零,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我們的凋零能夠稍稍遲緩一點。
我不知道,這樣想或許太悲觀了。來說些正面的吧:聽完他的發表會我的想法很多,但卻不是很混亂的那種,反而更加地清晰明確。
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書寫就是不斷累積的過程。
唯有不斷寫下去,你才知道等在結果的是什麼。
他說他其實沒有特別積極地去爭取什麼事情,書名之所以取作「剛剛好的時光」 ,正是因為他覺得所謂的剛剛好,其實就是等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自然發生的當下。
我百分百認為他絕對是一個投射者,現在正在發光發亮。
而我呢?
也許我應該把「Wait for myself invitation」 刻在額頭上的。
雖然我還是不確定我這一路走來書寫為的是什麼,可正因為我沒有特定主題,正因為我肆無忌憚(盡量啦)的寫,在無形中也替我自己創造了很多東西,而任何經歷與想法,跟任何人的每一個交流甚至只是一個眼神,都是我寫作路上珍貴的養份。
我也會堅持下去,並且更積極地寫出更多我自己無論好的壞的想法。
廢話說完了,書摘開始吧。
對了,可能有雷。
--
Page 8 膝關節推薦序
如果我們把電影當成一門娛樂產業來看待,那麼硯拓大概是當一門宗教看待。
Page 26 樂來樂愛你 La La Land
《樂來樂愛你》 ——好吧請原諒我任性,但我習慣叫它《拉拉鍊》——是導演戴米安‧夏澤爾一直放在心底的夢。
Page 47 比海還深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所以當姊姊質疑他: 「你這樣跟老爸有什麼不同?」他回嘴說情況不一樣。因為他賭的不是運氣、機率,是才華。(他一定覺得)那東西神聖多了。
Page 78 盜夢偵探 パプリカ
我們總以為「感性」 是相對不穩定的,沒有道理而且危險,但其實,感性也意味著包容與溫柔,比起「理性」對錯的邏輯和涇渭分明,更可以中庸地修復失序和混亂。
Page 93 花與愛麗絲 花とアリス
記得一開始,你只是想牽看看她的手,沒想過當她的體溫傳來,你會突然明白「親近」的定義。漸漸地你發現自己不一樣了,當兩人分開你覺得缺了一塊,每一次道別都是泫然的儀式。一段時間沒聽到她的聲音,你覺得自己在流浪,而心裡滿滿是想家的感覺。
Page 101 愛在黎明破曉時 Before Sunrise
當然,這不代表兩人間就不會有誤解、爭執,或無法消融的堅持。也不表示想法能夠完全磨合,或各自的願望能被一兼二顧的答案都滿足。但正如席琳所說的:「為何大家都把衝突當作糟糕的事?不就有許多美好是從衝突中誕生的嗎?」
Page 128 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故事裡,厄尼斯的妻子奧瑪其實是更徹底的受害者。但是請注意我的修辭:稱她為受害者,不代表就有個加害人,或應該說:那個讓性少數必須強迫自己假裝,進入異性婚姻結構,否則(嚴重的話)會惹來殺身之禍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壓迫者。而奧瑪的被犧牲,不亞於兩位苦戀的男主角。
Page 150 真愛每一天 About Time
人們總是受到自己的性格、 價值觀以及喜好驅動,言其言行所行,你可以改變他一次的決定,卻改變不了他面對問題的方式。你可以阻止他遇見,卻阻擋不了他怎麼看自己和看世界。真正要調整的不(只)是過去發生什麼,做過什麼,而是未來如何面對,如何面對未來。
Page 153
其實,愛情裡一切激動和甜蜜,需要與被需要,仰望和提攜,強烈奔向對方懷中的衝動,都總有一天會歸於平淡,變成安全感,依靠,包容和習慣,柴米油鹽的尋常煩憂,數月曆度日子,那或許可以這麼說:談戀愛,終究只是我們尋找共度一生的對方的方法。你在全世界翻找,恨不得拆落星辰日月那樣地執著,要找個能和你共譜最美麗最濃豔的愛情的人。卻不見得意識到,自己是在找一個家人。
Page 200 腦筋急轉彎 Inside Out
有些電影,你一看完就知道自己不一樣了。看世界、看自我和他人的目光,都不再相同,《腦筋急轉彎》就是這樣的一部片。
Page 208 2009月球漫遊 Moon
男性被期待的往往不是多愁善感,而是自給自足、自得其樂,但在世界的盡頭,男人或女人,弱者與強者,徬徨及篤定的性格真的還有差別嗎?
Page 236 接觸未來 Contact
她是那得道的先知,唯一領會的見證者,卻苦無事證。但她說了:「身為一個人的所有經驗,都在告訴我這是真的,我窺見了宇宙的樣貌,從而體會到我們多渺小,又同時多麼獨特和珍貴。我們屬於一個更大的群體,所以從來就不孤獨,而我多麼想把那感恩、謙卑、滿懷希望的心情,傳達給你們……」
Page 258 後記
在傑瑞‧史賓納利的小說《星星女孩》裡,他塑造了一個完全隨心而活的少女,她總是穿著讓別人側目的誇張服飾,在學校餐廳裡彈著四弦琴,或在雨中的操場旋舞。她會大聲為別人的樂事歡呼,也會為陌生人的傷痛掉淚;和人說話的時候,她會大眼直直地和你相接,每每讓人很尷尬。但作者對星星女孩的形容是:她代表我們早已忘記的自我。--
書中挑選了三十五篇電影來寫影評,其中我看過的電影並不多,可能只足半數。
因此有些段落讀起來很有感,有些卻暫時尚無法體會。對於那些我熱愛的電影,我看了影評以後會覺得內心澎湃,但我卻無法分清楚,究竟是他寫的好,還是只是電影本身本來就已經很棒了?
甚至,有一些整篇都很棒,以致於除非我把整篇抄下來,不然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摘才適當,只好作罷。
日後隨著我看過的電影增加了,或我把這本書的電影清單補齊了,我肯定還會再重新讀過一遍,屆時又可能碰撞出不同的想法。
到時候,我也要再請硯拓多多指教啦。
晚安。
哦,對,還有一件事情。
Sing Street才應該要是奧斯卡最大贏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