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5

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雅努什‧柯札克

也許該歸功於我們家庭給我的「良好」 教育,我時常一直覺得,像我這樣的孩子,如果也能活成這樣,若是能在更有水準的教育底下長大,是否會讓他更健壯?

很抱歉我一直用這樣那樣的奇怪形容詞,不過你知道的......我總是喜歡說你知道的。以及這樣那樣非常模糊空泛的詞彙。(我稱之為社交修辭)

認真思考「教育」這回事,應該是從六年前我讀了《汪培珽手記:金湯匙裡的毒藥》開始的。在閱讀該書的時候,腦中浮現出來的是我媽媽與她早年相當情緒化的教育方式(當然,不能責怪誰,畢竟很多情況不是誰能控制的),然後一面對著書本裡寫的內容頻頻點頭稱是,恨不得這本書可以在十年前就被寫好,然後全世界的家長都能看到這本書。





面對許多準媽媽準爸爸(有幸,我似乎也有一些關心、或可以聊這些話題的朋友),或甚至是想生小孩的人,我總是會故意出一些很纏人的問題來問他們:

比方說如果電話亭:
  • 「如果你的小孩是同性戀怎麼辦?」
  • 「如果你的小孩被喪屍咬了,你會直接轟掉他的頭還是放任他變成喪屍咬人?」
  • 「如果你的小孩相信上帝怎麼辦?」
或是比較實際的問題:
  • 「你會希望小孩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長大?」
  • 「他的興趣如果不能賺錢,很難混飯吃,你還是會支持他嗎?」 
  • 「你覺得台灣的教育制度對不喜歡唸書的孩子眼裡公平嗎?」
  • 「你會覺得孩子應該要孝順、養育父母嗎?」
我一般而言用非常玩笑的方式去問這些問題,但對於我自己而言,這每一道其實都是非常嚴肅的問題,透過問題,別人不耐煩地皺眉頭或是認真解答的神情,你彷彿可以窺見他們孩子未來的樣貌跟他們可能的阻礙。答案雖然沒有對錯之分,可是聽了某一些人的回答,有時候你就會好想當他的小孩,或是你好想跟他生小孩(欸),或是會默默地把話題結束,不再繼續探索。


睽違六年重新翻開汪培珽手記,赫然發現上面寫的好多思想對我而言已經深植於骨子裡,因此我對這本書反而十分不耐煩——「天哪,這不是廢話嗎?」

從小我其實算是一個沒什麼被管教的孩子,所以我的思想很天馬行空,脫序,嗯......與常人差異很大,也不是很了解社會禮節或風俗,常會被「莫名其妙」的討厭(對我而言是莫名其妙,但在別人看來應該是我活該)。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社會邊緣人。

也因此,才會有上面的問題:「像我這樣的人,都可以長成這樣(我目前覺得自己暫時還算OK)了,或許只要得宜,我可以教出更棒的孩子。」

甚至是抱著有點賭氣的心情吧,大人們都在看你笑話,覺得你不像樣的時候,你反而想藉由這一點證明其實你們並沒有做得比誰好。

當然,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從一個角度來說,我其實跟那些大人一樣,想把孩子塑造成一個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對於孩子自己的生命,也許我置之不理,也許堅信自己的真理。


我必須要很坦承二十五個年頭至今,我彷彿幼體還沒發育完全一般,一直還是呈現一個很不受控、隨性、叛逆的階段。像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很多事情不懂得分寸。同時卻又因為從小訓練出來的敏感,讓我得以覺察很多其他人根本沒興趣的細節。

在鄭捷事件之後,我又讀了更多的文章,看了很多理論性的分析,對於教育,對於如何跟孩子相處這一塊,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想當我們看真正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在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時候。也許我已經脫離青少年時期了,於是我便非常認真地關注,並敏感地接觸與青少年有關的種種。

不可抵抗地,我還是得提到廖瞇的《不想寫不要寫》系列專欄,裡頭是瞇在教育過程中的觀察與探索,而我在其中得到了許多養份。

接著我就發現了這本書。


雅努什‧柯札克,人稱波蘭兒童人權之父, 嚴格說起來,這只是他在許多機構包括孤兒院、夏令營以及醫院所記下來的筆記。

但筆記就是一種足跡,有時候未經過整理思緒的想法反而是最珍貴的。

沿著他的足跡,我們得以在與孩子相處的河床中緩緩逆流而上,透過他斷斷續續的字句,我們一點一滴勾勒出該如何與兒童相處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從他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是完整獨立的個體了。


只要我們心中有著這種想法,抱著友善尊重包容的心情,我想不光是跟孩子相處,與成人也是如此的。

我沒辦法很好地梳理我看完本書的心情與想法,也沒有什麼我自己的經驗談。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度不小心去網路上查找幼教相關行業的工作機會,我很害怕我認真投入過頭了,會突然辭職去投入幼教行業......

不過我得坦承,我的確是挺喜歡孩子的,無論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

我想,所有人都是從孩子變來的。只是大多數的成人,他們忘記了這件事情,或是他們拒絕承認。而我無法跟那樣的人相處。

替自己,我永遠劃了一條線,跟所謂的「成人」保持分際的界線,我寧願自己一輩子都是孩子,就像《小王子》一樣。

老是瞧不起兒童、青少年的人,我猜多半也是不值得被瞧得起的人。


那麼,我相信你們會從我做的書摘中,感受到滿滿的我對孩子的愛與熱誠。

最近其實家裡也發生了一些與孩子的教育相關的事情,但對此我暫時無法多談。但這對我心裡似乎又會是一個很深遠的影響。

總之開始吧。

--

推薦序

Page 7 〈看見兒童人權的過去與未來〉 何素秋
柯札克帶給兒童工作者的最大意義,就是他始終主張,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具備智慧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它,透過經過討論過的行為規範與一些可行措施的制定,可以讓大家都有遵守的指標,同時為自己負起應有的責任。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不時聽聞有些父母親對待子女的教養方式是屬於強迫式的,甚至是加諸暴力的,許多研究證實,這對兒童身心成長會有很負面的長遠影響。

Page 10 〈揭開國王新衣的眼光〉 馮喬蘭
我曾經在婚裡餐桌上聽見一個四歲孩子轉頭問:「媽媽,我吃飽了嗎?」,而孩子的媽竟也回答了:「還沒」。我這旁人目瞪口呆,親眼見證一場偷天換日之戲碼。母親以呵護之名妨礙孩子自身感受的發展。當孩子在母親指示下繼續取食,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無法確認自己飽餓感受的孩子,還有一個代理他人生命的母親。

Page 23 導讀 林蔚昀(本書譯者)
他深知孩子有天真善良的一面,但也有世故卑劣的一面——就像所有的大人一樣。


第一部 家庭中的孩子

Page 31
怎麼愛,什麼時候愛,多少愛——為何而愛?
我有預感,這本書將會激起許多的問題和疑惑;許多等待答案的問題,以及許多期望得到說明的疑惑。
我在此回答:我不知道。

Page 32
在科學的領域,「我不知道」 像是正在形成的星雲,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新想法在其中浮現。然而,對於不習慣科學思想的心靈,「我不知道」則是折磨人的虛空。

Page 34
「我的孩子。」
不,不管在懷孕時期或是生產的時刻,孩子都不是你的。

Page 46
好孩子。
要非常小心,才不會把「好」 和「方便」混淆。
生氣,任性,常常尖叫,不知為何就是會讓母親感覺到更多煩悶的情緒,而不是留下愉快的印象。

Page 83
當他連一個字都不會說,他就開始撒謊,無恥地撒謊。當他想要從某個討厭的人身旁脫身,他會表示他要嗯嗯。目的達成後,他會坐在馬桶上,帶著勝利的嘲笑眼神環顧四周。

Page 88
當我們給了他無法消化的訊息,比方說沒有價值的建議——他無法理解、無法消化,於是就不聽我們的話。

「神給予生命,神取走生命。」 了解自然的人說,他知道並不是每一顆麥子都會結穗,不是每一隻雛鳥都會存活,也不是每一棵小樹都會長成大樹。

Page 91
如果他很聽話、很被動、很信任地向父母投降,躲避這所有的經驗,放棄這些嘗試和努力,以及意志的本能反應——等到有一天,當他在自己的靈魂裡發現會傷人、燙人、咬人的東西,到時候他要怎麼辦?
你們有沒有想過,要如何把孩子從嬰兒時期拉拔到大?如何歷經同年和青春期,當經血、夢遺和勃起像閃電一樣出乎意料地從天而降?你們有面對和處理的計畫嗎?
沒錯,孩子正在吸奶,我就已經在問他們要如何生兒育女了。因為花二十年思考這個問題,並不算太多。

Page 93
這有如怪物的機器長年工作,就是為了粉碎孩子的意志、能量,把孩子的力量燒成灰,讓它冒出難聞的怪味。
為了明天,我們輕視孩子為今天為何快樂、沮喪、驚訝、憤怒,也不在乎他在意什麼事。為了那個他不明白、也不需要明白的明天,他生命中的許多歲月都被虛擲了。

Page 102
他才剛建立起這個系統:媽媽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或阻礙他的渴望,爸爸會帶錢回家,阿姨會帶來巧克力……這時候,他在自己的思緒中發現了新的、更奇怪的、看不見的世界。
之後,他必須在社會、全人類和宇宙中找到自己。

Page 111
孩子不是樂透彩券,不會天生就注定會贏來一張碩士證書或是劇院前廳的胸像。在每個孩子體內都有獨一無二的火花,它可以點燃快樂與真實的營火。也許在十個世代後,它會引發天才的火災,超越自己的民族,帶給全人類嶄新太陽的光芒。

Page 113
「我的孩子沒去上學是被糟蹋了。」一個母親把書從孩子手中拿走,說。
「我的孩子去上學是被糟蹋了。」另一個母親給孩子買了八公斤的新課本,說。

Page 130
在巴黎的一座孤兒院中我看到兩種樓梯扶手:高的是給成人的,低的是給孩子的。但是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人類設計給孩子的發明,用十根手指頭就可以數完。

Page 137
我們之所以會在對孩子的判斷中犯最基本的錯誤,正是因為:他們借用成人的表達方式,把自己那完全不同的內容放進去。然而,他們真正的想法和感覺卻在那些借來的形式中迷失了。
 Page 144
孩子在去別人家時,想看看桌上的盒子是怎麼打開的,角落裡閃閃發光的是什麼,在厚厚的書本裡是否有圖畫,他想要抓水缸裡的金魚,還想吃很多巧克力。但是他不會流露出這些慾望 ,因為這樣很難看。
「我們回家吧。」這個沒教養的小孩說……

Page 148
有些孩子自己不玩,但是喜歡看大人玩撞球或下棋。看那些有趣、錯誤、 棒呆了的動作。打中目標,只是讓這個遊戲好玩的原因之一。

Page 171
注重現實的心靈,會根據權威的意願來選擇相信或不相信:它相信更舒適、更有利的事物。注重思考的心靈,則會提問、透過演繹得出推論、提出反對意見,在思想和行為上做出反抗。

Page 181
社交生活和良好教養的怪癖。
把手指放到嘴裡、挖鼻孔、吸鼻子很難看。要求很難看,說「我不想要」很難看,當有人想要親你的時候躲開也很難看,說「這不是真的」很難看。大聲打呵欠,說「我好無聊」很難看。把身體靠在牆上或椅子上很難看,先把手伸出去和大人握手也很難看。晃腳、雙手插口袋、在街上東張西望很難看。大聲說他注意到了什麼而且還用手去指,也很難看。
為什麼?
這些禁止和命令來自各式各樣的源頭,孩子無法抓住它們的本質和關係。


Page 185 註解
(這一段是由於柯札克提到了很多波蘭成語,譯者的註解)
「就像在神的火爐旁」 意思是「就像在天堂」。「靈魂沒有一毛錢」指的是「窮光蛋」。「靈魂在肩膀上」意思是非常害怕。「魔鬼在老火爐中生火」指的是某人雖然老,但性慾旺盛。
「中國儀式」表示非常誇張的繁文縟節,「吉普賽婚禮」表示熱鬧狂歡,「猶太人的承諾」應該指的是不可信的承諾,因為在波蘭文化的刻板印象,猶太人經常騙人。「地主的慈悲」指的也是不可信任的幫助和好趕。
在波蘭文中,鵝也有「笨女人」的意思,而小狗則是對男孩的輕蔑稱呼。
以前的小孩會把魚鰾拿來玩,比如把它綁在貓的尾巴上,貓覺得不舒服,就會緊張、漫無目的地四處跑來跑去,所以「像是尾巴綁著魚鰾的貓」指的是行動盲目、亂衝亂撞,有類似「無頭蒼蠅」的意思。「打成酸蘋果」意思是狠狠痛打一頓。

Page 191
孩子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同伴復仇:「我知道某件事,但是上次你不告訴我,這次我也不告訴你。」
對,他用「不告訴你」作為懲罰。但是大人是為了什麼要這樣懲罰孩子?
我再寫下幾個孩子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人知道嗎?不可以知道嗎?誰說的?所有人,還是只有一個人?總是如此嗎?一定得如此嗎?」

Page 192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大人,他們會對一些事情憤怒,但其實只要忽視就好。在該有同理心的時候,他們卻表現出輕蔑。因為在負面情緒的領域,我們都是自學者,因為人們在教我們人生ABC的時候,只有教我們幾個字母,其餘的都要靠我們自己去發現。所以我們常常誤讀,這有什麼奇怪的嗎?
孩子覺得他像是個奴隸,因為束縛而痛苦、想念自由,但是他找不到,因為就算形式改變了,禁止和強迫的內容卻沒變。我們無法改變我們長大後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們小時候也是被當成奴隸養大的。只要我們手上還戴著手銬,就無法給孩子自由。

Page 212
一個經常發生的現象:孩子做錯事,打破了玻璃。他應該要有罪惡感。當我們振振有詞地罵他,他的反應卻很少是良心發現,更頻繁出現的是反抗、橫眉豎目、或是滿懷敵意地看著我們。孩子希望教育者在這時候能表現出對他的善意——當他犯錯、當他憤怒,當他遇上了不幸的事。打破玻璃、打翻墨水、撕破衣服,這些都是計畫失敗的結果,雖然人們有警告過他。而大人們在計算錯誤、計畫失敗時,又是如何面對壞心情、憤怒和責罵的?

Page 217
我努力不懈地尋找這痛苦謎題的解釋,為何在青少年和成人的集體生活中,誠實的思想都必須躲藏起來或者小聲地說服,而驕傲自大則聲如洪鐘?為何善良是愚蠢或笨手笨腳的同義詞?

Page 229
靈感不是從書中流露出來,而是來自母親自身。那時候,每一本書都會變得沒有太大的價值,而我的書如果讓讀者有這種感覺,那它就完成了他的任務了。
在有智慧的孤獨中,保持警醒吧……

第二部 收容所、夏令營和孤兒院中的孩子

之一 收容所

Page 244 
不要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已經是一個嚴肅認真、成熟的老師,把心理學的理論和教育學的條文背得滾瓜爛熟,銘刻在心。你有魔法師(就是你的青春)給你當靠山,你卻一直向那無聊又可怕的老師(經驗)尋求幫助。

Page 258
今天起床時拖拖拉拉的,是那個昨天晚上在寢室一直聊天的孩子。今天小小孩把床鋪得比大孩子好。今天那個喉嚨痛的孩子昨天從水龍頭喝水,雖然你警告過他,渾身大汗的時候不要喝冷水。自己想想吧,你到時候該和他說些什麼,雖然你知道、你了解、你同意、你原諒。

Page 273
他們也無法在院子裡大喊大叫,因為會吵到鄰居。他們唯一的罪狀,就是城市裡面的土地寸土寸金,沒有可以給他們奔跑喊叫的空間。
「你們不是在森林裡面。」 這句話真是太酸了。它殘忍地提醒孩子:他們並不是在他們應該在的地方。
允許他們在草地上奔跑吧,他們的叫聲不會是吼叫,而是小鳥般的人類發出的啾鳴。

Page 283
很快地你也教會了孩子們這個把戲:你在孩子高興的時候罵他,說他應該要難過、後悔——他會聽你的話。不只一次,我曾看到原本開心地在玩遊戲的孩子,一看到我陰鬱的眼神,就突然露出憂傷的表情。「啊哈,沒錯,當大人對你生氣的時候,不可以玩耍。」
記住,有些孩子會假裝不在乎:他們不想讓別人認為,他害怕、擔憂、記得。如果懲罰是為了羞辱他們,他們的尊嚴會告訴他們——不要表現出受辱的樣子。這些孩子也許會對懲罰感受最深,而且記得最久。

Page 287
另一次,當我對一個孩子生完氣後,他問我:「老師,為什麼當人生氣的時候,臉會變得紅紅的?」
在我努力提高嗓門、動用我的感官,好讓他走上正途時,他則仔細地觀察了我因為憤怒,臉上出現的色彩變化。我親了親他——真是個迷人的孩子。

Page 295
孩子們經常起爭執?才不呢——他們通常溫和又講理。仔細看看他們工作的環境和共同的生活吧。試試看把四十個公務員放在同一個房間,讓他們坐在不舒服的長椅上五個小時,而且還要在上司的嚴密監控下負責地工作——他們會把彼此的眼睛挖出來。

Page 297
換座位的請求一直存在,而且很煩人。我們允許孩子一個月換一次座位。關於這個小小的改革,可以寫一本學術論文,這裡面有許多有價值的部份——而我們能獲得這些價值,都要感謝煩人的請求。

Page 322
有幾百件日常、有趣、特殊的事件不會傳到老師耳朵裡,只有那些鮮明的、被揭發的事件讓他有機會好好表現一番,用脫離現實真相的滔滔雄辯對孩子們說教。他的禁止會比之前更嚴格,情況會平靜一段時間,然後又故態復萌,老師又將再次罵人。因為禁止的效力無法維持很久,生命會把它丟開。

Page 342
就讓他的觀點不會成為無情的信仰,也不會成為永恆的信仰。就讓所有的今天成為一座橋樑,讓昨天的經驗可以通過,到達明天更豐富的經驗。
每一個問題都應該被視為獨立的個案來看待,無論普遍的觀點是什麼。每一個事實也都是獨立的事實。因為事實可能會自相矛盾,只有當我們從多方觀察,才可能猜測到普遍的法則。

Page 346
我要把你們帶到哪裡去?要把你們帶往偉大的理想、崇高的行為嗎?或是讓你們完成應盡的義務就好(如果你們無法做到這些義務,社會就會把你們丟出去),但同時讓你們保有自己的尊嚴?只因為我給了你們食物和照顧,我就有權利在這幾年要求、命令你們,希望你們做到一些事?也許對你們每個人來說,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即使那是最糟糕的路,也會是唯一合理的路?……

Page 348
他的喉嚨最後一次抽搐。現在他只是哭,用他受傷、痛苦的靈魂悲傷地向我控訴。
「親親你,向你道晚安?」
他搖頭拒絕。
「那就睡吧,睡吧,孩子。」
我輕輕地用手摸了摸他的頭。
「睡吧。」
他睡著了。
老天啊,你要用什麼來保護這敏感的靈魂,才能讓他的生命不會陷入泥淖?

之二 夏令營

Page 352
有時候在你看到孩子之前,他們的姓名已經在你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名字可以決定香菸或成藥的銷路,那麼很可惜地,這規則在人類身上也適用。

Page 367
我們要怎麼分辨,在收容所中孩子是單純地任性,還是因為有確實的需要?在家中分辨這兩件事都不容易了。我們要如何知道,衣服或鞋子造成的不便只是暫時的、很快就可以習慣的,還是他的身體真的無法適應這些東西?

Page 371
年輕的老師啊,你要記住,如果孩子有時候會冷酷地算計你,這也是出於無意識的行為,或是有人慫恿他。但如果你阻擾了某個成人,他的虛偽狡猾是沒有下限的。

Page 382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老師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認識所有的孩子。所有那些不好的刻板印象(不管是對孩子有利或有害)都是來自於對孩子的不熟悉。
我再說一遍,如果老師連一個自己的孩子都不認識,他一定是個壞老師——這一點毫無疑問,而且毫無例外。

Page 384
天生就誠實善良的孩子會往人生的光明面走去,而狡猾的孩子則不情願地背過身。
有些灌木只要有一場雨就可以活下來,有些灌木則病懨懨的,有些則完全枯萎。有些野草會接受文明,但會不斷抵抗。

Page 394
我看到那男孩很驚訝,因為我大聲又清楚地說出那些瘟疫般的字眼。而我大聲把他們說出來,因為用耳語說出的話語,會發酵、腐爛、帶來傷害。因為沒有任何事會比老師的假道學更傷人。如果有些話你會害怕把它們說出來,那當孩子做出那些事,你該怎麼辦?老師不應該害怕孩子說的話,他們的想法,也不該害怕他們的行為。

Page 397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把麵包丟在森林裡,不在午餐時遲到,不打架、不罵髒話?我們可以召開會議。即使會議無法解決某個特定事件,它也會提升孩子普遍的道德意識,讓團體責任感和社會義務感更加穩固。

Page 398
有些人把話語看得太重要,對它期待太高。另一些人則太過輕蔑話語的力量,因為他們曾經失望。前者和後者都犯了錯。你無法只靠話語來完成任何事,但是不靠話語,你什麼都無法完成。話語只是你的同盟,它從來都不是代理人。

Page 400
老師啊,你如果生氣地說:「我都講了幾遍了。」這是沒用的,不管是在現在還是未來。所以你幹嘛這麼說?因為有一部分的孩子會了解自願的承諾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而面對不負責任的孩子,我會對他說:「你幹嘛做出承諾?」這是很重要的優點。
因為孩子不像大人那麼憤世嫉俗,不會說:「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嗎?」

之三 孤兒院

Page 418
現在,不只老師會在告示牌上掛通知、警告和請求,孩子們也會這麼做。那裡的東西五花八門,告示牌十分有活力。你會很驚訝:以前沒有它你到底是怎麼過的。

Page 424
我擔心,一個魯莽的老師會因為不了解這些東西對孩子的意義,於是忽視它們。他會在憤怒中撕開孩子的口袋、掀開孩子的抽屜,因為孩子的爭執而生氣。因為那些東西會腐爛、被人隨處亂丟、亂放,沒有秩序——他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把孩子們的寶藏拿來、聚成一堆、然後在火爐裡當成垃圾燒掉。這是濫用權力的行為、野蠻的犯罪。渾蛋,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去動別人的東西?你之後怎麼有臉要孩子尊重任何物品、愛任何人?你燒掉的不是廢紙,而是對傳統的愛,以及對更好的生活的渴望。

Page 430
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把一百個孩子教成一百個理想主義者。就算會有幾個孩子懷抱理想主義,但是如果他們不會算術,那就太可憐了。因為錢可以提供一切,除了快樂。雖然錢甚至可以提供快樂、智慧、健康和道德,但你同時要教導孩子,錢也會帶來不快樂和疾病,會讓人喪失智慧。就讓孩子賺了錢然後去吃一大堆冰淇淋,吃到肚子痛,讓他因為十分錢和朋友吵架,讓他輸掉、遺失這些錢,讓別人把他的錢偷走,讓他後悔他買了東西,讓他為了賺值日生的薪水而汲汲營營,然後之後發現這不值得,讓他用錢去支付他造成的損壞。


接下來都是在講「同伴法庭」,這是柯札克在孤兒院中所做的嘗試,他制定規則並讓孩子擔任法官,以處理孤兒院中大大小小的爭執與問題)

Page 459
大人有法庭。大人的法庭不好。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每隔幾年就要稍微改變它。大人的法庭會裁定出各種懲罰:罰金、逮捕、監禁、粗重的勞動、甚至死刑。這些法庭並不總是很公平,有時候太溫和,有時候太嚴厲,有時候搞錯狀況。某人說,他是清白的,而人們不相信他。但是有時候某人有罪,卻可以靠狡猾脫罪。人們一直在想,要怎麼做才能讓法庭更公平。也有人一直在想,要怎麼做才能讓人們不做壞事,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法庭。

Page 465
如果有人經常當法官,而且當得很久——他或許很容易就會墮落,他會學會如此看待別人的罪行,彷彿他自己都不會犯錯。但是如果某個人只當一次法官,他也許會學會很多事:他會知道,公平是多麼困難,還有公平是多麼重要。

Page 473
這樣做總是容易的:說某件事沒有價值,而不是思考它的價值。你總是可以找到樂意嚼舌根的人,但是卻很難找到願意思考的人。只要有一個人說:「沒有幫助。」其他人就像是羊群一樣大聲合唱:「沒有幫助。」
法庭的任務是讓人們的生活和諧、有秩序,但是法庭不能,也不想創造奇蹟。
如果某個懶惰鬼在得到了法規第一百條的懲戒後,就變成一個勤奮工作的人,或是老是挑釁別人、吵鬧、跟別人吵架的人突然變得平和、善良,那將會是奇蹟。同樣地在學校,沒有人會因為被打或是得到不好的成績,就會突然從一個不想念書的學生變成優等生。

Page 497
老師不是處理孩子事情的專家,老師的權力其實高過他的能力。

Page 499
要告訴孩子,不可以把「蠢事」 告上法庭嗎?我可以堅定地說,我們不能這樣做。奇怪的是:雖然一開始法官們傾向輕視小小孩們的案件(包括打人、取綽號、干擾)——但是他們很快地發現,一個案件是否重要,完全取決於被告是否感覺受傷害。
為什麼打破玻璃很嚴重,而一個孩子的私人物品被毀壞了,就是「蠢事」 ?孩子們用栗子當做遊戲的籌碼,難道因為他們的籌碼不是錢,詐賭就是可以接受的嗎?
我們有許多和栗子有關的案件,它也是許多爭執的源頭。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怎麼做?禁止!然而,如果老師真的這麼做,他就是犯下了一個暴力的行為。當他禁止孩子的遊戲,他也失去了觀察孩子的機會,而在遊戲中,是最容易看到孩子的性格特徵的——而且這些特徵在人生中也有重大的意義——譬如說:輕率、貪婪、衝動、不誠實……諸如此類。

Page 512
明信片不是獎品,而是紀念、回憶。有些孩子會在人生路途上遺失它,有些孩子會把它留存很久。

--

寫完了書摘後再次重新檢視了一遍,我發現,其實有許多內容不像是知識性或敘述性的教導。而是柯札克在與孩子的互動與觀察中一點一滴滲透出來的疑問。

其中,有一些是他對讀者們的提問,有一些則是修辭中的反問,還有一些則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的,可以說是未有解答的懸問。

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窺見柯札克一步步走來的足跡。

這本書其實不太好讀,他並不是非常有系統地將他所寫的東西消化整理,更像是寫給自己看的隨筆,一篇一篇地將他觀察到的教育的樣態勾勒出來。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他所做的事情雖是「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學習。這正是他不斷在探索的事情。即使後被人譽為「兒童人權之父」,仍不斷盡力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道路上前進,而且時常摔跤。對照起我們當代那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家長,以為自己足以承擔並養活一個家庭就以此為傲的家長們,我想:

或許有一點我們一直都搞錯了:「學習」其實並不是一個獲得解答的過程,而是一個不停發問並探究的過程。很明顯的,考試的目的只為了測試學習進度與水準,但以學習的角度來說,我不認為它是重要的一環。

在考試制度下長大的孩子,終究很難真正獲得學習的能力。

一個優秀的學習者,直到他拿到了該領域最高的學位以後,仍會不斷地探索這個領域;而一個平庸的學習者,則會在吸收他認為「足夠」的知識以後,拿它去工作。一對有能力負擔一整個大家庭的家長很可能完全不曉得該如何教孩子,或是根本無法也不想教育,並學習教育自己的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我們常會把教育與學習切開來,當成是兩個不同世界的東西,像是鏡子內外的世界一般無法相交。但如果我們總是將兩者相互對立,我們永遠都會站在教育的世界外圍霧裡看花。

唯有不斷探索,不斷地發問,而不是被動地等著信息與真理的餵食,我們才能成長,才能蛻變,才能找到身為而人,以及一切又一切自我賦予的意義。也才得以真正成為一個教育者,學習如何愛孩子,並讓他們也能學到如何愛自己、愛別人、愛社會、愛世界。

成為一個富有情感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人)。


正如本書剛開始的第一句,作者對於教育、與孩子相處、如何愛孩子的最佳解答之道,「我不知道。」是他目前的答案,但他不會滿足在這個答案上。

我們也不該停留於「我不知道」上,也許在若干年的追尋與探索中我們會迷失,會焦慮,會在原地繞圈,但我們都得前進,同時掙脫手腳上的銬與鏈,擁抱真相、自由……

這本書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另外,開頭那張照片是我們公司某個大主管的小孩。

他的名字叫做Isaac。這個名字好美,我都想改名叫做Isaac了,以後我也要把我的小孩取名叫做Isaac。我沒有在開玩笑。他長得好可愛,我拿到這張卡片,意外的覺得他跟這本書真是太合了,於是被我拿來當做書籤。

希望你們會喜歡(我是說這本書。雖然你想喜歡小孩,我當然很歡迎)。

晚安。

雖然這一次我不是在晚上寫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的留言沒出現 一定是莫名其妙被丟到垃圾留言區了

我會定期查看 切勿擔心

試著輸入任何點子!也許它們都出現過。